201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生论坛”成功召开

时间:2012-12-17

        经过精心准备,2012年12月15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2012年研究生论坛暨学术前沿讨论会在逸夫楼会议室顺利召开。外文所王炳钧教授、姜红教授、汪民安教授、赵国新教授、王炎教授、牟芳芳老师和黄晓晨老师作为专家评审参加论坛。此外,论坛特意邀请德语系德语文学专家任卫东教授担任评审。外文所全体学生及部分毕业返校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上午9时,论坛在外文所所长王炳钧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王教授回顾了研究生论坛举办的缘起,重申了研究生论坛的意义和预期。随后,毕业生代表张杰代表毕业生发言,表达了对此次论坛的祝福,对学弟学妹们的恳切希望。

        本次论坛分为四组,共有八位学生先后做了发言:

        第一组的博士生丁君君做了题为《恶的美学──克莱斯特、霍夫曼小说作品研究》的发言,探讨了“恶的美学”的发展史,即恶是如何从外部潜入文学,进而使文学扮演起虚构僭越的角色的。克莱斯特和霍夫曼的作品正提供了“恶的美学”的独特轮廓和意涵。随后,硕士生王绚以《格奥尔格·毕希纳中篇小说《棱茨》中的疯癫问题》为题做了发言,她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格奥尔格·毕希纳中篇小说片断《棱茨》(Lenz,1839)中的疯癫问题,探讨了文本中关于疯癫的表达与其时代话语、特别是医学话语之间的能动关系。

         第二组的硕士生郭峰的发言题目是《浅论福柯的惩罚话语》,通过对福柯惩罚话语的梳理,他试图揭示福柯“权力-知识”谱系学的一维——惩罚的谱系学。紧接着,博士生姚云帆在题为《律法和生命的例外状态:阿甘本Homo Sacer概念的逻辑结构》的发言中,从本雅明和Carl Schmitt的论述出发,试图还原阿甘本Homo Sacer和例外状态两个概念的推演思路,展示了阿甘本思想的复杂和魅力。

         下午的研讨是以题为《< 马尔特手记>中的空间问题》开始的,发言人是硕士生葛明,她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考察里尔克的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详细论述了文本内部的空间问题,在历史维度上展示了一种还原“空间转向”的可能。接着,硕士生吕广平又将听众拉入了霍夫曼的世界,在名为《存在与恐惧── 从存在主义论《魔鬼的长生汤》发言中,她从存在主义“存在”与“恐惧”的话题出发,考差了小说中的“存在”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存在”的忧虑和恐惧。

        在最后一组的发言中,硕士生朱欣慰以美国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为对象,做了题为《< 好小伙布朗>中的女巫审判》的发言。在她看来,霍桑借助黒暗之力(power of darkness)在文本中呈现出饱含隐喻的梦境,通过将寓言故事与历史事件相融合,对知识、想象与行动进行反思与批判,某种程度上拜托了历史与自身的局限。硕士生武雅琼在题为《安吉拉·卡特< 血染之室>中的后现代哥特》的发言中,以后现代哥特的视角审视安吉拉·卡特的《染血之室》故事集,具体分析了《染血之室》叙事风格,展示了安吉拉·卡特创作中较为浓厚的后现代特色。

        各位专家评审老师认真听取了各位同学的发言,并就同学们论文中涉及的“第二自然”、“疯癫”、“后现代哥特”等等一系列问题与现场学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同时,学生也就自己学习中的困惑向各位老师求解和求教。

        经过各位专家评审的认真评定,论坛评选出优秀报告人三名。其中,一等奖一名,获奖者是博士生丁君君;二等奖两名,获奖者是硕士生朱欣慰和王绚。

        论坛最终在博士生代表安婕的真挚感人的总结发言中落幕。

 (新闻稿撰写人:郭峰)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