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第七届研究生论坛暨第二届“卓越杯”研究生学术论文竞赛获奖论文交流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顺利举行。出席此次学术活动的有王炳钧、汪剑钊、姜红、王炎、车琳、于雷、陈榕、郭峰、车致新、孙纯、李明明等十一位老师。外国文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论坛讨论,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学术同仁在直播端进行了同步观看。
此次学术活动以所长姜红老师的致辞拉开帷幕。姜老师对同学们积极参与“卓越杯”研究生学术论文竞赛和研究生论坛的热情予以了肯定,激励同学们发扬王佐良先生所倡导的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代表研究所的老师们预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会议正式开始前的师生合影(部分)
活动上午场是“卓越杯”学术论文交流会。“卓越杯”共收到所内硕博士研究生提交的学术论文14篇,经过研究所老师们的两轮评选,共评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7篇。上午的交流会上,获得一等奖的汤纵、赵嘉竑与获得二等奖的文逸闻、杨家禹、韩悦、周素素、刘妍杉等同学宣读和交流了他们的论文。
文逸闻的论文以《“将内心最深处的我匿于面纱之后”——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文学市场寓言》为题,考察霍桑的作品《牧师的黑面纱》对19世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射,认为故事中胡珀牧师与米尔福德村民的紧张关系表征着霍桑与同时代读者大众的微妙互动。
赵嘉竑的论文探讨A. N.威尔逊的小说《嫉妒鬼》中作为批评之批评的戏仿。报告人指出,威尔逊将对亨利·詹姆斯作品的戏仿和对学界小说的戏仿嫁接在一起,批评当下文学研究脱离实际、呼唤让理论与批评在日常生活中经受检验,展现在创作与批评的紧张关系间不断生成的动态文学系统。
“卓越杯”主讲人详实精彩的论文汇报
刘妍杉的论文以《从偶然命运到幸运:命运隐喻“fortuna”的历史演变与隐匿》为题,研究命运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的隐喻“fortuna”从古典晚期到近代早期在历史不同语境中的演变,归纳人们如何理解、把握并尝试克服命运中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杨家禹的论文以《薄雾中的金色穹顶:伍尔夫与君士坦丁堡》为题,追溯了伍尔夫创作中圣索菲亚大教堂“薄雾中的金色穹顶”这一意象的来源,指出拜占庭建筑作为理想艺术形式在英国文化中的呈现及其在伍尔夫作品中的艺术理念隐喻,并关注20世纪初世界历史巨变中伍尔夫的“忧郁”与君士坦丁堡的内在关联。
汤纵的报告围绕巴特勒“异种生殖”系列科幻小说中的共生模式展开。报告人从有机生命工具与欧安卡利人的共生关系中发掘出“盖娅假说”和马古利斯“内共生学说”的影响,讨论巴特勒透过有机生命工具的表征,对共生模式的探索与构想。
气氛热烈的点评与讨论环节
韩悦的报告围绕纳博科夫《斩首之邀》中的监狱、生命和时空记忆展开。报告人认为,文本彰显了权力、生命、真理和个体之间的纠葛关系,是纳博科夫对历史的书写及对现实的指涉。报告人对记录的真实性、历史书写的主导权以及个人与集体记忆的真实性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周素素的报告围绕唐·德里罗《大都会》中的时间加速危机展开。报告人指出,《大都会》中存在时间叙事的加速、时代背景的加速以及个体生命经验的加速。小说同样呈现了多重减速/停滞,反映了身体时间与物时间的对抗以及加速中的极端停滞。文本中频繁出现的时间悖论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时空体验。
在上午活动的问答、讨论与点评环节,在场师生围绕主讲论文的内容展开了热烈深入的交流,讨论了霍桑小说的寓言含义、伍尔夫的“忧郁”与土耳其语的“呼愁”的关联、《斩首之邀》这一标题的深层内涵等议题。
下午的环节是研究生论坛,共有6名毕业年级的同学进行论文分享。
李南星的论文《论聚斯金德作品〈低音提琴〉〈鸽子〉〈香水〉中的孤独》以聚斯金德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三部作品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其中主人公的孤独表现及其走出孤独的尝试,尤其关注其中人物的身体与感知的作用。
张天鹄的论文《早期浪漫派音乐诗学中的表现与被表现者》所关注的是18世纪德语区文学审美范式的一种转换,即旧的艺术创作方式强调对客观对象的模仿,而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内心世界的表达。在此背景下,报告人探讨了以文字为基础的音乐化文学或诗歌如何可能,以及二者的联合应当服务于何种目的。
研究生论坛创意满满的论文分享
张兰洋的论文《论电话交流中的悖论问题——以卡夫卡和本雅明的电话机书写为例》揭露并阐释媒介运行过程中给使用者带来的充满悖论性的身体体验。媒介传递了信息,却删除了身体。同时,在电话深入介入交流过程后,其自身物质性消失,频繁使用交流媒介让我们难以觉察其物质存在,这使得交流者的体验下沉到无意识领域。
朱梦林的论文题目是“安妮·普鲁《船讯》中的后现代个体书写”。报告人关注到作家对边缘人物价值的探索,选择以小说《船讯》中的主人公奎尔为例,从叙事风格、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后现代个体的生存逻辑三重角度勾勒后现代社会个体的蜕变之路。
左文超的研究对象是托妮·莫里森《上帝救助孩子》中的代际创伤。在莫里森的最后一部作品中,她通过“肤色返祖”与“身体萎缩”等魔幻现实主义的描写,揭开了新一代美国黑人青年所遭受的更加隐蔽的种族歧视。报告人探究种族创伤在不同代黑人之间传递的机制、创伤治愈的方式和面临的伦理困境,讨论了莫里森对于种族创伤治愈的态度。
马诗迪围绕“困于‘后人类’中的赛博格:人机关系研究”进行分享。报告人关注哈拉维《赛博格宣言》中的理论概念与后人类语境下的赛博格意象间的罅隙,通过对赛博格的历史溯源、主旨分析以及和后人类赛博格意象的对比,探究了后人类语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困境。报告人同时指出,哈拉维提倡的“伴侣物种关系”展现了对人机关系构想的新探索。
下午的讨论充满了思维火花的碰撞,老师同学们围绕报告人论文所涉及的媒介间性、后现代主义的身份政治、人机关系以及后人类主义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研究生论坛的颁奖环节
评委老师现场评选出本次研究生论坛的获奖同学:张天鹄获一等奖;马诗迪、张兰洋获二等奖;朱梦林、李南星、左文超获三等奖。
在颁奖仪式环节,王炳钧老师宣读了第二届“卓越杯”研究生学术论文竞赛的获奖名单,王炎老师宣读了第七届研究生论坛的获奖名单。全体老师与获奖者云上合影。老师和同学们在腾讯会议的聊天区用鲜花和掌声的表情符对获奖同学表示热烈祝贺。
最后,筹备组代表陈越同学对各位评委老师及参与筹备组织工作的老师与同学表达了深深的感谢。
此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落幕,所内老师与同学们进行学术探索的步伐却不会停歇。我们明年再见!
(撰稿人:余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