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第九届研究生论坛暨第四届“卓越杯”学术论文分享会在国内大厦608会议室顺利举行。外国文学研究所王炳钧、姜红、李铁、于雷、刘文瑾、李明明、牟芳芳、郭峰、车致新、孙纯、余彬星老师出席论坛,所内在读硕博研究生积极参与了论文的分享与探讨。
王炳钧老师以凝练幽默的致辞拉开了论坛的序幕。王老师回顾了历届研究生论坛和外文所传统,表扬同学们在答辩季的忙碌之中仍热心学术、积极交流,并对同学们论文中展现出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王炳钧老师致开幕词)
论坛上午场是研究生学位论文交流,共有四位2024届硕博毕业生做主题报告,分享了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困惑和心得。
娄玉霞的论文《美国青年与青年美国:美国19世纪上半叶成长小说中的个体成长与国家想象》聚焦布朗、赛奇威克和麦尔维尔三位美国作家发表于19世纪上半叶的成长小说,剖析了其中展现的美国成长小说文类演进史和美国国家发展史。报告人指出,该时期小说中的年轻人渐渐从共和国早期积极融入社会的形象变成了坚守良心、与社会保持疏离的形象,反映了这一时期成长小说独特的美国意识。
王晓阳的论文《〈白鲸〉: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田园理想困境》将麦尔维尔的经典作品《白鲸》置于其与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特质的“田园理想”的对话中,考察了《白鲸》在表征层面上的创新以及麦尔维尔对田园理想的态度。相较于前辈作家,麦尔维尔虽同情超越的田园世界,却不追求超越,而是倡导在世俗世界中寻求“合适的形式”。
吴抒涵的论文《主体的消失与重现——基于中文打字机的媒介技术批判》以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和打字实践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20世纪初期到50年代的工人主体性问题。从林语堂《唐人街》中明快打字机对书法传统和人类主体性的削弱,到矛盾《子夜》中围绕舒氏华文打字机展开的主体对技术与社会结构的抵抗,再到“群众科学”运动后工人与技术关系的重塑,社会主义革命主体的“革命性”逐渐显现。
刘妍杉的论文《概率与偶然的张力:艾兴多夫中篇小说中的命运诗学》重申了“福尔图娜(Fortuna)”概念所囊括的命运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而非纯粹的好运。论文以德国浪漫派作家艾兴多夫的三部冒险小说为研究对象,解读了其中独特的福尔图娜诗学:三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均具有“试运者”特征,在概率与偶然的张力中,不断调整克服偶然的策略。
在该场的交流环节,在场师生就“青年美国”的文类特点、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表征与社会实践、打字机揭示的人与技术的复杂关系、Fortuna中蕴含的自由与虚无等问题展开了积极探讨。
(姜红、刘文瑾老师为毕业生颁发宣读证明)
活动下午场是“卓越杯”学术论文交流会,共有六位获奖同学分享了他们的论文。
陈越的论文《老年关怀之书:〈凡人〉中的衰老叙事》以老年关怀为主题,探讨了罗斯这一小说中现代医学关怀的意义和局限、以女性关怀应对男性衰老的价值及背后存在的焦虑和如何主动构建与他人的关怀关系和应对衰老。
(陈越同学作报告)
陈婧倩的论文以布莱希特《三毛钱歌剧》为例,深入探讨了歌曲中的“史诗剧”实践。论文作者指出,通过讨论歌曲的形式、内容、表演与舞台设计,考察布莱希特对演员与观众、表演与姿态、音乐与语言、戏剧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史诗剧理论构想与实践的相互照映,以及理论如何进一步回答时代留给艺术的问题。
郭梦蝶的报告讨论了万比洛夫戏剧《打野鸭》中的电话媒介。报告人认为,《打野鸭》对电话媒介的引入帮助塑造了主人公齐洛夫的气质与性格,牵动着台词编排与情节走向,既是万比洛夫在科学革命条件下对“当代英雄”与“反英雄”的重构,又体现了他对技术与人如何共存的思考。
宋佳音的论文《感官、机构与记忆——门罗〈孩子的游戏〉中的智力残疾》从残障研究的视角入手,剖析了儿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对智力残疾者的认知,以及此种认知背后针对智力残疾者的社会文化机制。
李青如的报告以贝亚特丽齐之死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霍桑《拉普西尼的女儿》中的两希之争问题。报告人指出,小说中两希文明的融合交错在故事内核、伦理思想和文体等方面反映了霍桑的写作观,并对十九世纪美国社会以及当代读者具有启示意义。
王梦遥的论文以“优等生何以堕落”为切入点,探讨了史蒂芬·金《纳粹高徒》中的图像、暴力和越战叙事。报告人认为,大屠杀图像叙事引发的错位共情,集中营暴力与美国主流男性气质的暗合,以及托德美国式“自信”背后隐含的越战叙事正是导致他走向堕落的多重推动力。
在下午的综合点评环节,在场师生围绕主讲论文中的衰老叙事、布莱希特戏剧、电话媒介、男性气质、感官记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热烈讨论。
在颁奖环节,主持人公布了“卓越杯”论文竞赛的获奖名单。一等奖获得者为陈越、陈婧倩;二等奖获得者为郭梦蝶、宋佳音、李青如、王梦遥;三等奖获得者为李峥、梅天骄、张乐之、赵小娜、朱颖。
(颁奖环节)
最后,筹备组代表宋佳音同学总结了此次会议筹办的经验,并对到场嘉宾及参与会务工作的老师同学们表达了感谢。
此次论坛圆满闭幕,愿文学之树长青。下一届研究生论坛我们再见!
(参会师生合影)
(撰稿人:宋佳音、王梦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