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北外王佐良讲堂·第146期北外外国文学研究所文学与文化论坛

时间:2025-03-25

2025年3月11日下午,法国文学专家、原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副会长户思社教授应邀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举办的第146期文学与文化论坛,讲座主题为《东西文化冲突中的身份困顿与错位——以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为中心》。论坛由外国文学研究所车琳教授主持并作学术总结。

杜拉斯的文本始终游走于“生活真实”与“文字真实”的裂隙之间,以《情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为代表的自传体创作,通过记忆碎片的重组与虚构,构建出既私人又普世的叙事迷宫。德里达所言“保留一切的疯狂欲望”在此体现为对殖民创伤、家族秘辛的反复重述,而语言本身的含混性则消解了回忆的确定性。这种变异的自传体恰恰成为其解构传统叙事、挑战文学伦理的武器。

湄公河在杜拉斯笔下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身份的裂痕。河流被阐释为殖民记忆的容器——既是东方情欲的载体,亦是白人贫困的见证。法语书写下的湄公河泥色潮水、南亚季风与法式语法间的张力,映射出杜拉斯对“母国文化”的悖反:既以殖民者后裔身份被边缘化,又在回归法国后成为“没有故乡的异乡人”。

殖民暴力将主体撕裂于“他者”与“自我”的裂隙中。语言作为殖民工具,既规训又背叛——在收编记忆时暴露认同的虚妄,在语法断裂中泄露被消音的本土性。身份沦为权力征用的符号,困于记忆与遗忘的夹缝中。杜拉斯通过书写将这种困境推向极致——主体的“无根性”不再指向地理意义上的离散,而是语言与文化的内在流亡,是权力对身体的铭刻与反抗的永恒博弈。

杜拉斯通过法语写作的形式革新,将东方经验转化为文学先锋性。在《情人》中,碎片化叙事消解线性时间,诗化语言以意象叠加取代逻辑连贯,时空折叠则重构了殖民历史的创伤现场。法语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容纳百川的海洋”——既承载湄公河的泥泞,又吞噬西方理性主义的边界。这种语言实验挑战了殖民话语的二元对立,为离散写作提供了“无根性”的美学范式。

户思社教授的学术报告兼具学理与诗意,与会师生跟随户教授的目光,把杜拉斯作品的解读从个人情感的私密书写聚焦到自我认同的深刻矛盾,更显杜拉斯于当下重访的意义所在:东方与西方、真实与虚构、语言与权力的纠缠,恰与当下移民文学、身份政治的讨论形成共振,触发在座师生深度思考。

时间:2025年3月11日

地点:北外东校区图书馆5层报告厅

纪要人:徐楠(外国文学研究所2023级硕士)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