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
论文名称 |
发表期刊 |
发表时间 |
胡文仲 |
我国外语教育的瑰宝——评介《用精神行走的人:记老一代北外外语教师的教育人生》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3年9月 |
胡文仲 |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 |
外语界 |
2013年12月 |
黄晓晨 |
《追忆我的父亲》中对记忆媒介和感知的反思 |
《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 |
2013年3月 |
黄晓晨 |
《施林克〈朗读者〉中的言说和沉默》 |
《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 |
2013年3月 |
汪剑钊 |
以词语的诗性直面虚无 |
绿度母 |
2013年6月 |
汪剑钊 |
О поэзии и региональности |
Введение в геопоэтику |
2013年1月 |
汪剑钊 |
有的词句是需要裁减的 |
江南 |
2013年2月 |
汪剑钊 |
浸染“政治感伤性”病症的“春天” |
江南 |
2013年4月 |
汪剑钊 |
心在悄悄地战栗 |
诗刊 |
2013年4月 |
汪剑钊 |
诗歌“麦当劳” |
江南 |
2013年10月 |
汪剑钊 |
我是老师,但我感觉不好 |
江南 |
2013年12月 |
汪民安 |
孤独和衰败 |
孙逊 |
2013年9月 |
汪民安 |
物的纷争与时代的纷争 |
尚扬:吴门楚语 |
2013年10月 |
汪民安 |
抚摸与观看 |
艺术世界 |
2013年3月 |
汪民安 |
历史的铭章 |
画界 |
2013年7月 |
汪民安 |
草和线:强壮和混沌 |
绿现代隐喻 |
2013年10月 |
汪民安 |
电脑:机器的进化 |
文艺研究 |
2013年6月 |
汪民安 |
福柯、本雅明与阿甘本:什么是当代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2013年12月 |
王炳钧 |
作为人的猴子 |
外国文学 |
2013年1月 |
王炳钧 |
威廉•豪夫的《作为人的猴子》中的空间秩序逻辑 |
外国文学 |
2013年1月 |
王炎 |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
读书 |
2013年3月 |
王炎 |
电视化的城市灾难 |
读书 |
2013年10月 |
西勒博尔曼(外),王炎 |
关于“第三帝国电影业”访谈录(下) |
读书 |
2013年1月 |
戴锦华(外),王炎 |
昨日之岛:电影/学术与我 |
文景 |
2013年2月 |
戴锦华(外),王炎 |
“反恐时代”与“好莱坞出品”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 |
戴锦华(外),王炎 |
重新叩访被遮蔽的历史——国际恐怖主义影片之喻(下)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 |
戴锦华(外),王炎 |
美国政治的“双城记”–由政治影片透视美国政治文化走向(上)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4月 |
戴锦华(外),王炎 |
新规则与新媒体——由政治影片透视美国政治文化走向(下)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4月 |
赵国新 |
考德威尔 |
外国文学 |
2013年1月 |
赵国新 |
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先声 |
学海 |
2013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