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外国文学》目录

时间:2017-10-12

外国文学2017年第1

评论

郑书九; 胡安·鲁尔福作品中孤儿与孤独的情结

毛频; 潜于文本之下的“戏剧性”探索——评巴尔加斯·略萨的戏剧创作

张珂; 《奥拉》:不可靠叙述下的现实投射

郑雯; 《斯德哥尔摩情人》中真实与虚构的游戏

晏博; 不确定的美学: 波拉尼奥小说《2666》的时空结构解析

张剑波; 从若热·亚马多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看翻译与权力的关系

楼 宇; 挖掘被隐藏的阿根廷“肮脏战争”——侦探型读者对皮格利亚《人工呼吸》的解码

史青; 永远的骑士——塞万提斯逝世四百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理论

耿力平; 西方文论关键词:情感文学

何磊; 西方文论关键词:忧郁

赵淳; 没有快乐的快感:齐泽克文学观研究

庄焰; “科学”作为文学研究的方法——夏目漱石《文学评论》考论之一

文化研究

苏耕欣; 浮士德迟来的成长与弗兰肯斯坦早到的觉醒

曾艳钰; 当代美国战争小说中的跨国景观与政治

陈丽; 2016重访《美妙的新世界》

曹波; 贝克特对中国文化的挪用与对乔伊斯的扬弃

丁林棚; 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中的身体政治

唐立新; 文化抵抗:卡莱尔的“工作福音”及其同路人

书评

岳文侠; “后理论”转向时代诗学问题——论里德的《巴赫金视域下的浪漫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2017年第2

评论

王丽亚; “重写小说”中的“重读”结构 ——以《杰克·麦格斯》和《匹普先生》为例

宁一中; 跨界接纳与谱系的更新

孙宏;李英; 从命名者到“一人大学”:庞德的诗学话语探踪

李宛霖; 文本、读者、历史:霍桑《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在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平衡

王树福; “局外人”与“热带鸟”:巴别尔的身份认同与伦理选择

毛凌滢; 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女性身体与精神的主体性建构

段道余; “批评”之后的对话与和解——论艾丽丝·默多克的创作与海德格尔的真理思想

李得乎; 论罗恩·拉什《美好之物难长久》中阿巴拉契亚人的他者意识

理论

张剑; 西方文论关键词:田园诗

张颖; 西方文论关键词:命名时段

顾梅珑; 西方文论关键词:命名时段

文化研究

汪民安; 何谓“情动”?

王一平; 应对“风险社会”的原教旨主义国家——论《使女的故事》中“基列国”对现代社会的颠覆

尹晶; 欲望的双重面孔——论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

孙红卫; 保罗·马尔登的空间想象

李长亭; 试论康拉德小说中的“意外”死亡

书评

林青; 数字文化的道德伦理——评《数字化时代的后现代性》

胡亚敏; 战争,创伤与身份认同——评荣格尔的《部落:论回家与归属》

 

外国文学2017年第3

评论

张中载; 总览当代外国文学——评《当代外国文学纪事》

周汶; 刘易斯与乔伊斯的“反合作”关系

卢炜; 《圣阿格尼丝之夜》的两种文学解读——兼论济慈诗歌文本阐释的边界

林大江; 翠茜·史密斯的魔灵诗艺:从挽歌到科幻

吴康茹; 从私人话语到公共文体——论伏尔泰哲理小说文体的诗学价值

赵巍; 布尔民族的历史书写与文化批判——评南非短篇小说家波斯曼的《马弗京路》

牛子牧; 将陌生的“母语”变为己有——论埃及女作家纳娃勒·赛阿达维对语言的探索

赵晶; 《荒原》中的社会转型焦虑

理论

王希悦; 西方文论关键词:欧亚主义

张欣; 西方文论关键词:有机整体

于洋; “我”之生成的时间动因与系统性误认——解析拉康的《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

杨文默; 技术时代的诗学——对马里内蒂的海德格尔式批判

文化研究

哈旭娴; 盖茨与非裔美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伦理困境

钟燕; 奥德修斯的返乡:《奥德赛》中的环境性

李杨;张坤; 梅森对南方男性的重塑

唐弦韵; 豪普特曼中篇小说《道口工提尔》中人与技术的关系研究

李菊花; 佩·菲茨杰拉德早期文学思想中的共同体意识

书评

申富英; 现代主义·触觉·自我——论加令顿的《触觉现代主义》

陈丹丹;顾明栋; 睿智博识的“海外无知者”——希利斯·米勒的《中国演讲集》述评

外国文学2017年第4

评论

龚璇; 《苏菲·伯克利小姐的经历》:书信体、哥特美学与“美德有报”的政治寓言

纳海; 寻找英伦的神话:《霍华德庄园》中的“英国问题”和国民性

张跃军; 毕晓普巴西主题旅行诗歌的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内部殖民主义解读

黄洁; 内德·凯利传说的当代阐释:《凯特妹妹》与《凯利帮真史》的比较分析

宋艳芳; 狂奔、停滞还是忧虑?——《历史人物》中的人与历史

赵山奎; 学术史语境中的卡夫卡“遗嘱”

李国辉; 被忽略的现代主义诗人斯托勒

理论

金松林; 西方文论关键词:中性

张卫东; 西方文论关键词:身份伪装叙事

陈海; 论柏拉图《伊安篇》中的技术诗学

文化研究

殷企平; 论柏拉图《伊安篇》中的技术诗学

邱瑾; 简·奥斯汀影视改编研究路径及热点评析

杜莉莉; 都市的魅像与“呼愁”——解读帕慕克《我脑袋里的怪东西》的伊斯坦布尔街道

张秀丽; 《威弗利》的仪式书写与苏格兰文化记忆重塑

书评

刘江; 《莎士比亚的文化资本》评介与思考

张娜; 评巴尔默的《拼接断编残简:翻译古典诗歌,创造当代诗歌》

访谈

苏勇; 中西对话、文学阅读、解构及其他——希利斯·米勒访谈录

 

外国文学2017年第5

评论

金莉; 异化与救赎:《铁厂生活》与19世纪美国工业化社会

黄宗英; “不变的/是变的意志”:评查尔斯·奥尔森的投射诗《翠鸟》

周静琼; 卡佛短篇小说与黑色幽默

周雪松; 流动的共同体——论《邻居罗西基》中薇拉·凯瑟的共同体观

于雷; 鲍勃·迪伦、仪式性与口头文学

顾悦; 鲍勃·迪伦、离家出走与60年代的“决裂”问题:欧茨《何去何来》中的家庭系统

陶锋; 从现代美学的四个论争看鲍勃·迪伦艺术

理论

郑燕; 悖论修辞与悖论式思维

孙杨杨; 认知边缘之文学秘密——德里达与莫里森

陈浩然; 西方文论关键词:地方

董雯婷; 董雯婷;

文化研究

陈燕萍; 书写魁北克性——米歇尔·特朗布雷笔下的魁北克文化风景

孙纯;任卫东; “中国”的多重面相——卡夫卡作品中的“中国”空间

吴樯; 威廉·莫里斯与唯美主义研究

司新丽; 从女权视阈看美国言情小说模式的衍变

程毅; 身体的僭越之旅:《新夏娃的激情》中的物质性身体政治解读

书评

王卫平; “作者意识”与J.M.库切书写的自传性——《J.M.库切及其书写的一生:与时间面对面》评介

 

外国文学2017年第6

评论

侯毅凌:《姜饼人》:游走于地狱边缘的浪荡子

孙圣英: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美学——法国当代作家让·艾什诺兹作品研究

裴云:读者、文学批评与华兹华斯“诗人公共形象”的自我形塑——以《抒情歌谣集序》《序补》和《芬尼克笔记》为例

吴圣杨:《天长地久》:基于佛教无常观的现实主义思想的创作

高速平:劳伦斯的“完整自我”探析

张昕:《奥鲁诺克》与阿芙拉·贝恩的托利主义

理论

杜玉生:主体性与真理——福柯论“关心自己”

韩启群: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

方红: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质女权主义

文化研究

金冰:一个维多利亚绅士的进化之路——再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进化主题

易晓明;:从电子媒介看文学知识的演变

张小平:一切都需要仪式”——论《血色子午线》中暴力的仪式化

韩昀;:论霍加特的工人阶级文化研究及其意义

宋赛南:作为大都市里的游牧民存在的“远方来朋”——乔纳森·泰尔的北京叙事

书评

张杰:评《文化研究在印度》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