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让诗歌引领我们的生存”诗歌朗诵交流会

时间:2006-09-29

2006年12月9日晚7点,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处、团委和外国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以《让诗歌引领我们的生存》为题的12.9诗歌朗诵交流会在东院红楼五层召开。与会的特邀嘉宾有著名诗人王家新、西渡、蓝蓝、树才、北塔、毛秀璞等,欧凡先生因病不能到场,委托北外学生代为朗诵了他的作品。会议的主持人为诗人、北外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汪剑钊。参加诗歌朗诵交流会的还有我校外国文学研究所王炳钧教授和姜红副教授、俄语学院教授王立业,以及众多北外的师生和闻讯赶来的外校师生。诗人自创诗歌的朗诵与诗会主题“诗歌与我们的生存”、“诗歌与传统”、“我与外国诗”的讨论交叉进行,现场气氛热烈,掌声迭起,交流深入,讨论活跃。现纪要如下:

针对上述议题,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主持人汪剑钊教授首先指出了诗歌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并肯定了翻译诗之于中国现代诗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校友,树才回忆了北外的诗歌往事,就八十年代的诗歌爆炸现象以及外国诗歌对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影响发表了看法,肯定了外语人才对外国诗歌翻译的贡献;蓝蓝以李白诗歌对委内瑞拉女诗人在写作上的影响,强调了诗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毛秀璞认为最优秀的诗人是多元的,他应同时在诗歌创作、文学研究和诗歌翻译领域同时作出建树;北塔认为人们应以更客观的态度看待诗歌文学的翻译工作,指出翻译者应在灵活性和忠实性之间取得平衡;王家新则以戴望舒和查良铮(穆旦)为例说明了诗歌语言翻译中的诗意传达问题,充分肯定了创造性诗歌翻译的重要性,并以这两位诗人为例指出他们的翻译工作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北外俄语学院教授王立业从自身的教学及诗歌翻译经验出发,与嘉宾诗人就近现代中俄诗歌的对译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互动环节中,参与本次诗歌朗诵交流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师生就诗歌阐释、诗歌传统继承问题与现场的众位诗人进行了平等的对话。汪剑钊肯定了读者在阅读中发挥的创造性能力,他认为,与其它文体相比,诗歌留给读者的阐释空间更为宽阔;北塔指出创作背景和诗人本人对诗歌的阐释虽然有益于读者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但对文本解释却不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就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技巧的传承问题,与会诗人认为大陆现代诗歌和台湾现代诗歌在风格和对传统的传承上不尽相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大陆现代诗歌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出现过一定的断裂,现代诗自八九十年代以来才重新走上与传统接轨的道路,而纵观台湾诗歌的发展过程,台湾诗人与传统的接连相较之下则显得更为紧密,北塔还指出了中晚唐诗歌对现代诗的重要影响,台湾现代诗人如余光中、洛夫等人在创作中尝试将传统诗歌的意象嫁接入新诗。就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创作问题,西渡等人均认为古体诗歌在对现代人情感的表达力上不如新体诗。

在这次交流会上,先后朗诵的诗歌有蓝蓝的《矿工》、毛秀璞的《母亲》、西渡的《树》、北塔的《入深秋》以及欧凡的《过黄淮平原》和《语言》等,树才先用法语、后用汉语朗诵了法国诗人勒内•夏尔的一首诗。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还即兴朗诵了众多国内外著名作家的经典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或关注普通的大众,或歌颂亲情,或借景抒情,表露了对大自然与人性的眷爱,引起了与会者的一致共鸣。

讨论与朗诵一直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原定两个小时的活动不知不觉延长至三个多小时,直至11点多才告结束。与会者纷纷表示,希望以后能再有这样的机会去接近诗歌、接近诗人们。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