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智慧——对一种被遗忘的知识的考古(Weisheit. Zur Archäologie eines vergessenen Wissens)
主讲人: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里斯托夫·乌尔夫(Christoph Wulf)教授
评述人:王炳钧教授
工作语言:德语
时间:2018年9月21日15:3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综合楼1053会议室
记录人:刘剑雨
2018年9月21日下午,由外国文学研究所举办的“第107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暨第14期王佐良讲坛”在我校国际大厦1053会议室举行。历史人类学与教育学者、柏林自由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夫·乌尔夫(Christoph Wulf)受邀来到我校,以“智慧——对一种被遗忘的知识的考古”为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与鲜活的例子,与德语文学专业师生一同探讨了人类智慧与关照(Sorge)的问题。
无论在中国还是德国、欧洲,数百年来"智慧"(Weisheit)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将趋于被遗忘的知识与经验保存下来,传递给后代,记录着人类历史,并为个体的生活提供指导。对智慧的关照是人类独有的特点,它构建、发展着人类社会。在讲座开始,乌尔夫探讨了人类智慧形成的条件以及关照的内涵:首先,在时间层面,乌尔夫认为,历史性的人拥有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的能力,我们今日所是由过往的经历塑造而成,而我们又可以根据未来的需求对现状进行改变,进行构想与规划。这种特质与人类的想象力紧密关联,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智慧形成的重要条件。其次,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本能冲动,拥有自主决定的自由。这与人独有的成长特性相关,从母体呱呱坠地后,婴儿还需依靠他人长达数十年的抚育才能成人,正是这种漫长的、在母体之外、社会之中的成熟期,使人具有对社会、对世界的开敞性(Weltoffenheit),更多地适应社会规律而非凭借动物性本能生活,这促使人类社会诞生出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性差异便根植于人的社会特性。对我们所生存的星球进行关照,是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智慧的表达。工业化以来,自然逐渐成为了人类的客体,成为人剥削、利用的对象。在人类世(Anthropozän)纪元,人的活动越来越主导着地球的面貌,自然转变为人类利用的对象,能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对全球生态构成威胁——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空洞、持久性污染,饲养牲口、种植农作物对资源的大量消耗造成地球的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愈发严重。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的协作,并对人进行终生式教育,培养其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将关照意识真正根植于内心。
最后,乌尔夫教授阐述了人应如何运用智慧,对生存的世界进行关照。我们无法了解一切、认识一切、掌控一切,不知(Nicht-Wissen)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不知"之态度,使我们能够放弃暴力,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者;社会崇尚效率、收益,在飞速运转的同时也造成生活中的珍贵之物的流失,将时间适度放缓,也是智慧给予我们的启迪之一;应意识到暴力不仅以明显的、外露的形式存在,它还根植于社会组织的结构之中,并借助语言,通过文学、媒体等媒介施加于人;智慧隐含着对同理心的要求,认同他人,使我们理解差异,形成连结;理解精神、道德、直觉的共同作用也是对智慧进行关照的条件,并非所有知识都可以被概念化,人类知识与经验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并非通过体系化的研究得来,而是通过人的直觉经验构建;从容的心态帮助人类转化困境,寻找出路。讲座结束之前,乌尔夫面对师生提问进行了极富启发性的回答与讲解,对演讲内容进行补充,对智慧主题作出了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