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第 113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

时间:2019-05-22

题目:作为文化方案的“风景”——论东西方的想象空间问题

          (“Landschaft”als kulturelles Konzept. Zum Problem des imaginären Raums in Ost und West

主讲人:汉斯·非格教授,柏林自由大学,(Hans Feger, Universität Berlin)

主持人:王炳钧教授

工作语言:德语

时间:2019年5月15日(周三)15:0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国际大厦1053

记录人:岳子涵(德语文学理论与文化学研究方向17级博士生)


2019年5月15日下午三点,外国文学研究所第113期文学与文化论坛在西院国际大厦1053会议室举行。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汉斯·非格教授在论坛上做了题为《作为文化方案的风景——论东西方的想象空间问题》的精彩报告,论坛由王炳钧教授主持,来自外文所和德语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在本次论坛上,通过对多幅东西方经典风景画作的解读,非格教授不仅细致探讨了自然、想象、观察、模仿、透视法等与“风景“艺术密不可分的核心问题;其独特之处更在于,他将“风景”这一西方经典美学概念置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语境之中,对其进行了重新审视与考察。

非格教授首先梳理了“风景”作为美学概念的发展历程。“风景”被赋予审美意义,其实是一个晚近的发明,其背后隐含的是一种“补偿”倾向:即试图在绘画艺术中重新找回业已丧失了的“自然整体性”——后者在近代以来人对自然的掌控过程中已逐渐趋向支离破碎。正是出于对这一人与自然的分裂的忧虑,浪漫派画家将创作目光转向风景本身。

为进一步论证这一点,非格教授以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的画作为例进行分析。他指出, 浪漫派时期风景画中的显著特点是对于画作中“观察者”的刻画。这体现出风景作为被观察对象,在绘画中开始担负起一个独立的角色, 这也使得“风景”真正成为了哲学关注的问题。此外,浪漫派风景画中对于“观察者”的描绘也体现出一种双重层面上的“观察”:画中人观景,画外人观画。这一“双重观察”一方面深深植根于自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之中,另一方面则与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风景画中被广泛应用的“透视法”技巧紧密相关,而这也恰恰构成了中西方风景画艺术在表现手法方面的最大分歧。

如果说西方风景画中透视法的运用指向的是一种基于模仿论的现实主义追求:即在艺术作品中呈现出一个具有深度的世界,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忠实还原;那么中国传统山水画则与之截然相反:它并非基于模仿与写实,没有透视中心点,也无固定观察视角,而是呈现出多种观察角度杂糅的特征。观察者的目光并非如在观看西方风景画时一般静态固定,而是犹如置身于景物之中,蕴含着一种生成变化的动态力量。从中也体现出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哲学理念。

随后参加论坛的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论坛圆满结束。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