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第115期北外外文所·文学与文化论坛

时间:2019-10-08

主题:手指旅行:地图上的陆地与海洋航程(Fingerreise. Land- und Seefahrten im Atlas

主讲人:沃尔夫冈·施图卢克(Wolfgang Struck)教授,德国埃尔福特大学

主持人:王炳钧教授

工作语言:德语

时间:2019年9月17日(星期二)15:3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综合楼1053会议室

记录人:张兰洋


2019年9月17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第115期文学与文化论坛”在西院国际大厦举行。来自德国埃尔福特大学的沃尔夫冈·施图卢克教授为我校及兄弟院校德语专业的师生带来了题为“手指旅行:地图上的陆地与海洋航程”的讲座。外国文学研究所王炳钧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

施图卢克教授在讲座中重点论述了作为知识媒介和文化工具的地图与文学的不同之处,地图与文学相比有何特点,地图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讲座首先梳理了地图的发展历史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地图的特征,然后结合与地图相关的现代文学作品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

施图卢克教授首先展示了1539年的一幅北欧地区地图。这一时期的地图上有复杂的、具有宗教隐喻色彩的图像。海岸边将一根木棍深入大海的人象征着一类愚蠢之徒,他们无法抑制自己罪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向禁止人类涉足的知识领域迈开步伐,结果注定一无所获。海上的旋涡,海蛇和鲸鱼等形象代表着大海中四伏的危险。这些形象也表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之中。而在鲸鱼面前船夫抛弃船上的木桶,这一画面意味着只有抛弃尘世的财富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永生。在16世纪末以后的地图中,地图引导航行的实用价值得以凸显。1570年的一幅地图被称为世界剧院。这意味着地图也像一个舞台一样供人们在远处欣赏。施图卢克教授在这里指出地图与文学的最大区别:地图给人提供的是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有可能的路线,它蕴含着种种可能性;而文学作品,如旅行报告等,只是叙述了那一条走过的道路。同时地图指引行人向着未来,地图思考的永远是远方和未知。由于这些特点,地图具有一种类似文学的虚构。

施图卢克教授还介绍了对地图其他方式的理解。比如将地图视为棋盘,各个国家是相互博弈的棋子。这种视角为地缘政治的发展提供基础。地图也是一个像人体那样的有机整体,触摸地图的指尖可以感受到地图的脉搏和呼吸。他还提到了,现代社会的地图由于数字地图的影响已经不具有导航等实用功能,它的审美功能正日益凸显。然后施图卢克教授结合两篇文本,就以上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最后,到场的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论坛圆满结束。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