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述行理论、仪式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0-09-29

进一步深化我国德语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意识,外国文学研究所、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于2010年5月7日-9日在上外宾馆举办了“述行理论、仪式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研讨会”。此乃继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文化感知理论与研究模型研讨会”(200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与外国文学研究所“媒介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研讨会”(2008年)之后,文学理论与文学文本研究紧密结合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炳钧教授、北京大学谷裕教授、四川外国语学院冯亚琳教授、浙江大学范捷平教授、复旦大学魏育青教授,我校德语系卫茂平教授和陈壮鹰教授,武汉大学包向飞副教授,我校马佳欣、王蔚和张帆副教授,梁锡江、李益、卢铭君、陈虹嫣、郑霞、杨劲、贺克和徐琼星等青年博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毛小红与陈懋编辑等,约计四十人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围绕1、述行理论、仪式理论与文学研究;2、述行、仪式与身体、模仿、记忆;3、述行文化与文字文化的关系;4、仪式与秩序、权力、暴力的关系等议题,充分展开了研讨。

王炳钧在其“述行、仪式理论与文学研究”的报告中,对述行与仪式理论及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作了精深探讨;冯亚琳以“君特•格拉斯小说中记忆的演示”为题,深入研究了回忆的演示性问题等;范捷平在“文学仪式与文学抗争”的报告中,分析仪式的基本特征,并生动解读了罗伯特•瓦尔泽作品中的仪式化特点;贺克通过“小说《维也纳一家人》中家庭聚会之仪式的建构性与解构性”,来讨论虚构文本中家庭聚会时的口头讲述仪式;包向飞在其报告“作为文化内核的仪式”中,探析了文化与仪式的关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刘永强在其报告“象征生成与祭祀仪式——论霍夫曼斯塔尔的《谈诗》”中,结合霍夫曼斯塔尔的文本来读解述行与仪式问题;杨劲借助报告“凯勒小说《鉴言诗》里的礼仪和文化碰撞”,来讨论礼仪与仪式的意味;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生贾涵菲在“论仪式的知识及其权力”的报告中,主要研究了仪式知识的获取、传递、更新与功用问题;谷裕在其报告“中世纪宫廷骑士史诗中的述行与仪式问题”中,由《帕尔齐伐尔》入手,重点分析了帕尔齐伐尔先后成为亚瑟骑士和圣杯骑士时的礼仪和相关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刘晓在其报告“仪式化的规训与文字秩序的写入”中,讨论了身体在述行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身体演示的媒介化等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丁君君在其“邪恶与述行”的报告中,由克莱斯特和E.T.A.霍夫曼的作品来考察邪恶与邪恶美学等;谢建文在其报告“成事行为的缺失——试析博多•基希霍夫的《门外的女人》”中,自述行理论视角来诊察男女交往关系的隔绝;梁锡江则在其报告“我们赖以生存的诗性智慧——读维科的《新科学》”中,详尽剖析了《新科学》所体现的历史观和礼仪问题等。

本次研讨会针对每个报告都有热烈而比较充分的讨论,而且特设“专家论坛”这一环节,拣选讨论过程中形成的某些核心问题深入研探。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