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英国文化研究与中国”座谈会

时间:2006-09-29

2006年6月29日下午2点,由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外国文学》杂志社、《差异》编辑部三家联合,在逸夫报告厅举办了题为“英国文化研究与中国”的座谈会。会议由本校人文学院黄卓越教授、社科院研究员兼《差异》杂志主编金惠敏教授、《外国文学》副主编姜红教授共同主持。其他与会专家有: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沈建青教授、陈戎女老师,比较文学研究所张华老师,外语学院陆薇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王炳钧教授、汪民安教授、赵国新老师、王炎博士,《外国文学》杂志社马海良教授、李铁老师,芝加哥大学专家汤思豪先生;清华大学曹莉教授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陶东风教授。

黄卓越教授的开场发言拉开了会议序幕。当下“文化研究”迅速而多元的学科发展状况备受国际、国内学术界瞩目,黄教授指出回归“英国文化研究”这一相对确定的学术实体有助于全面认识“文化研究”其本身的学科概念,比如其学科细脉、生长逻辑及参照性历史坐标的定位等等。黄教授还简述了中国学术界对“英国文化研究”的研究情况,并介绍了本校由他带领的研究小组在此领域开展的学术工作。随后,在座教授及专家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结合治学及教学经验,为大家献上了精彩的发言与讨论。会议内容涉四个分议题,包括:文化研究的定义、文化研究在中国的意义、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反思等等。

金惠敏教授指出引进“英国文化研究”最重要的在于认识并学习其直接参与现实的政治热情,马海良教授亦认为中国学者也应始终关注本土文化现象,以他山之石攻己山之玉。赵国新老师概述了马克思主义与英国文化研究的关系,随后陶东风教授分析了文化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范式。王炳钧教授从德国“文化学”角度,为大家提供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学科参照。之后汪民安教授以编码解码的分析范例,展示了如何理解并运用“意义”这一英国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曹莉教授通过介绍清华大学的“剑桥批评传统”与学科建设课题,从学术史角度照亮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学术源头。陆薇教授则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展示了文化研究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王炎博士介绍了文化研究另一重要领域即电影批评的发展状况。汤斯豪先生、沈建青教授、陈戎女老师及张华老师则从不同方面对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反思,重申保持批判态度在接受过程中的重要性。

本次会议是中国学术界首次以“英国文化研究”为议题的座谈会。专家学者的热诚关注和积极参与使本会在圆满成功中闭幕,这次会议的成果将对国内文化研究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