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2025年暑期讲习班“如何进入文学世界”纪要

时间:2025-08-24

8月18日至8月20日,北外外国文学研究所的 “如何进入文学世界”暑期讲习班如约举行。这是北外外国文学连续第五年利用暑假假期举办讲习班。暑期班的授课老师以外国文学所的资深教授和中青年骨干为主体,另有3位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厦门大学、北外德语学院的老师参与支持,以云端授课的方式,向有志于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同学介绍外国文学学科专业属性、讲解文学创作奥秘、评析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探索深入文本世界的不同路径、发掘文学跨学科跨媒介研究的可能性。自2021年暑假举行第一届开始,讲习班就以既注重深入浅出的讲解也注重专业性提升的授课定位,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辐射出广泛的影响力。今年讲习班共收到来自329所国内外高校的762名同学的申请,从中遴选出来自61所高校的100名学员进入暑期班。

图形用户界面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8月18日上午,姜红老师主持开幕式,介绍了暑期班宗旨,祝贺100名同学入选,同时,向授课老师和外国文学所硕博士生志愿者同学致谢。暑期班18日共举行了四场讲座。于雷老师的讲座以爱伦·坡《被盗的信》为案例,介绍了表层阅读的理论方法以及文学阐释中边缘视野的重要性,强调了贴近文本本身、通过边缘反观中心的去中心化阅读方法。陈榕老师的讲座分析了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人性时刻》,围绕小说的叙事视角、文类选择以及时代语境进行了详细解读,展示了如何在阅读文本时,发掘阐释的多重维度。姜红老师的讲座通过解读伍尔夫早期意识流的实验之作《墙上的斑点》, 解析意识流在伍尔夫写作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小说现代主义的写作特点。姜老师特别强调在解读中,需要将词义放入具体语境。牟芳芳老师的讲座围绕莫娜·凯尔德的《黄色客厅》展开,通过对传统的男主人公和新女性的两个视角进行的文本分析,从19、20世纪之交的新女性形象入手,讨论当时英国社会对女性独立性和性别平等的复杂态度,思考如何建立更为真诚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8月19日的四场讲座,从汪剑钊老师的“与第十位缪斯——俄罗斯女性诗歌漫谈”开始。汪老师回顾了俄罗斯女性诗歌的发展,结合女性诗人的代表诗歌的分析,指出女诗人在社会地位受限的背景下坚持创作的艰难。汪老师强调诗歌的意义在于感悟与心灵触动,在人间创作诗歌的女诗人都可称为第十位缪斯。车琳老师的讲座强调重读经典的意义,结合雨果逝世140周年,解读《悲惨世界》中有关滑铁卢战役的描写,指出雨果的战争书写超越了民族主义与英雄崇拜,包含着对法国革命本身甚至霸权主义的反思,对文明进步的契机的期许,为我们今天思考动荡时代的秩序与和平提供了启示。李鸥老师的讲座围绕“艺格敷词”这一概念,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之盾”这一著名片段进行了解读,让我们看到荷马对阿喀琉斯之盾的描写如何体现了文字与视觉艺术的碰撞,使盾牌作为武器以及艺术品的深层意涵得以展现。孙纯老师的讲座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中的荷马阐释为主题,指出《启蒙辩证法》对现代世界与历史进行了一种“寄喻式的解读”,而《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旅程,比如其中著名的“塞壬的歌声”等章节,构成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启蒙叙事的核心。

8月20日的四场讲座以刘文瑾老师的“《约伯记》的文学解读”开场。刘老师指出,《约伯记》意图处理一个难题:如果义人无辜受难,上帝的公义何在?约伯面临的苦难,不仅是物理事实,也是精神上的困厄,使人同他人和世界处于敌对状态。而刘老师通过将《约伯记》与我国作家史铁生的作品的对读,指出苦难中也有救赎的契机。郭峰老师的讲座题为“科学小说《爱之电》中的电气与科学”。郭老师通过对“电气”一词在其时代语境中的多重含义的溯源,指出作者包天笑笔下的电气,既有符合科学的电的一面,同时也有超越科学的电一面,还有滞后于科学的电的一面。当时的“科学小说”总是和真理、科学的宣传有关,但少有人关注到其中的人情。《爱之电》的风格其实更贴近鲁迅的“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定义。李明明老师以《判决》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作者卡夫卡日记中提到的“出生前的踌躇”,同时,从小说结尾的判词“我判你溺死!”着手,重新探讨主人公本德曼的“踌躇”。李老师指出,细读德语原文能够发现主人公本德曼性格中的双重特征。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对卡夫卡和笔下的本德曼一样都是一种挣扎。丁君君老师的讲座聚焦德国作家蒂克的童话《鲁能山》。故事中园丁之子厌倦了园艺生活,去追求心中的远方,却被山间女妖所赠的魔石迷惑。丁老师指出,文本中的植物代表虔诚而缓慢的有机生活;黄金宝石等矿物则象征来自无机世界的死亡召唤。二者的对立反映了人在务实与务虚之间的深渊状态,体现了德国浪漫派对现代社会无机物的法则支配世界的忧思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图形用户界面, 文本, 应用程序, 聊天或短信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暑期班由十二个讲座串联而成,一场始于荷马史诗绵延到二十一世纪的文学世界之旅。学员认真聆听讲座,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充满学术热情和思想活力。线上直播间也有8000余人次观看了暑期班课程,且以线上提问的方式参与了互动。8月20日下午,暑期班在全体同学、授课老师和志愿者同学的大合影中落下帷幕。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