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情感理论
时间:2019年12月20日,10:00—16:0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国际大厦1053
 
  
   | 日程安排 | 
  
  
   | 上半场(12月20日,10:00—12:00) | 
  
  
   | 10:00—10:40 | 
   王炳钧 | 
   康德:《实用人类学》(1798),第一部分,第二、三卷。 | 
  
  
   | 10:40—11:20 | 
   姜   红 | 
   詹姆斯(William James):《理性的情感色彩》(1897);《感情的事实在一个纯粹经验的世界中所占的地位》(1912)。 | 
  
  
   | 11:20—12:00 | 
   史   良 | 
   舍勒(Max Scheler):《道德建构中的怨恨》(1913),第396-530页。 | 
  
  
   | 午  餐(12月20日,12:00—13:00) | 
  
  
   | 下半场(12月20日,13:00—16:00) | 
  
  
   | 13:00—13:40 | 
   孙   纯 | 
   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1929),第三编:摄入理论。 | 
  
  
   | 13:40—14:20 | 
   汪剑钊 | 
   朗格(Susanne K. Langer):《情感与形式》(1953),第1-52页。 | 
  
  
   | 14:20—15:00 | 
   马海良
  | 
   特纳(Jonathan H. Turner):《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 第一至第三章。
  | 
  
  
   | 15:00—15:50 | 
   集中讨论 | 
  
  
   | 15:50—16:00 | 
   总结 | 
  
  
   | 备注 | 
   每位主讲人的发言时间为30分钟,随后10分钟讨论 | 
  
 
欢迎广大师生参与!
两次沙龙的阅读书目如下,请参阅(由王炳钧教授推荐,本期工作坊集中研讨后六项):
1. 柏拉图(Platon):斐莱布篇。载: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朝闻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5-264页。
2.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天主之城(412-426),第十四卷。吴宗文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第474-516页。
3. 阿奎那(Thomas von Aquin):神学大全 (1265–1274),第四册:论人的道德行为与情。中華道明會/碧岳學社聯合出版。台南市:聞道出版社,2008年。第240-302页。
4. 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随笔全集 (1580-1587)。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上)第3-22页;(中)第404-437页。
5. 霍布斯(Thomas Hobbes):利维坦(165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45页。
6. 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论美与德性观念的起源(1725)。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第154-217页。
7.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爱弥儿——论教育(1762)。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11-690页。
8. 康德(Immanuel Kant):实用人类学(1798),第一部分,第二、三卷。载:康德全集,第7卷,学科之争,实用人类学。李秋玲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4-278页。
9. 詹姆斯(William James):理性的情感色彩(1897)。载:詹姆斯文选。万俊人、陈亚军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87-218页;詹姆斯:感情的事实在一个纯粹经验的世界中所占的地位(1912)。载:威廉·詹姆士:彻底的经验主义。庞景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4-82页。
10. 舍勒(Max Scheler):道德建构中的怨恨(1913)。载:舍勒选集。刘小枫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396-530页。
11. 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1929),第三编:摄入理论。杨福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79-357页。
12. 朗格(Susanne K. Langer):情感与形式。(195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52页。
13.特纳(Jonathan H. Turner):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2007),第一至第三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