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大多源自“正常”秩序的突变,它可能由自然灾害、瘟疫引发,也可能由人为因素造成,如战争、政治、经济或思想带来的危险与动荡。它可能涉及广泛的生存领域,也可能是个体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有些危机具有潜在性,成为“持续”状态。危机自古有之,对其反思也同样如此。危机迫使人面对,要求人做出决断,使“非常”状况得到改善。危机一方面具有“客观”事实性特点,同时也有建构性的另一面。危机的建构性面向使它的非正常状况进入话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大众传媒、宣传机构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危机研究则需要根据这两个面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对其进行反思。近年来,危机问题越来越得到跨学科研究的关注,特别是新冠疫情引发的危机使这一问题成为全球以及每个人关注的焦点。以虚构为基础的文学不仅建构了独特的危机观察与叙事方式,同时也生成了对危机话语的反思,提供了对待危机的另一种可能。为此,我们尝试开办三期“文学与危机叙事”专题工作坊,从文学与跨学科的角度,选取历史中的不同重要节点,沿着卢克莱修、阿奎那、马基雅维里、康德、布克哈特、弗洛伊德、胡塞尔、科泽勒克、哈贝马斯、威廉·麦克尼尔、乌尔里希·贝克、伊夫·米肖、劳伦斯·布伊尔、安娜·罗文豪普特·秦的足迹,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第1期工作坊将由郭峰博士与王炎教授分别解读古罗马和中世纪的危机叙事。
郭峰,文学博士,北外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比较文学、西方文论方面的研究,曾发表《论惩罚:福柯与涂尔干》《马苏米、斯迪拉克与身体》等论文。同时也从事当代艺术策展与批评、戏剧编导等方面的工作。
内容提要:如何理解卢克莱修对雅典瘟疫的骇人描述,是横亘在《物性论》读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数百年来,研究者的取向往往在两种彼此相反的态度之间反复:一种认为该部分主要转译自修昔底德,部分诗行突兀难解,是卢克莱修希腊语水平有限且因故未能完成全诗的明证;一种认为该部分有意呈现的令人绝望的死亡场景,既是全诗的高潮,更是对卢克莱修所信奉的伊比鸠鲁式人生观和死亡观的最佳说明。在我们看来,无论从诗行细节的处理上看,还是从整体的思想取向上看,第二种态度显然更有助于我们领会《物性论》的魅力,启发我们重新思考死亡与人生、危机与批判的内在关系。
王炎,北外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开设文化媒介、电影、西方古代经典等课程。著有《小说的时间线与现代性——欧洲成长教育小说叙事的时间性研究》《奥斯维辛之后——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美国往事——好莱坞影像与历史记忆》和《穿越时间的纵深——从耶路撒冷到纽约》等。
内容提要:通过细读《神学大全》,我们见证了13和14世纪阿奎那与奥卡姆之间的尖锐论争。前者将不平等的“古代”自然法作为思考的前提,而后者则是将神之自由与人之自由融合起来,走向“现代”观念。多明我与方济各两派,在唯名论与实在论旷世纪之争中一直是主角。多明我派尊阿奎那为教会的唯一权威“博士”,方济各派却走上另一条路,其运用理性的方法,远离阿奎那为融贯理性与信仰而设下的种种限定。方济各派的重要人物奥卡姆坚信,引用古代理性主义和必然真理观念而打造的自然神学,不会成功,因为阿奎那要求用理性去证明理性无力证明的信仰。
本期工作坊将于2021年9月25日15:00-17:00举办,采取线下、线上同步方式进行。线下地点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国际大厦317;线上采用腾讯会议方式(最多容纳300人)。请有意线上参会者届时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会议室,务请在进入前实名注明本人姓名及工作单位。
腾讯会议二维码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