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学与危机叙事
时间:2021年9月25日,14:00-17:3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国际大厦317
主讲人:郭峰、王炎教授
主持人:王炳钧教授
纪要人:汤纵(2020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杨家禹(2021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
2021年9月25日下午,在80年校庆外国文学研究所欢迎校友返校之际,由研究所主办的北外王佐良讲堂第32期文论与文化研究沙龙“‘文学与危机叙事’专题工作坊第1期”在北外国际大厦317教室和腾讯会议室同步举行。
本次沙龙由王炳钧教授主持。在开场发言中,王炳钧教授首先勾勒了这次专题工作坊的选题缘由,尤其是对如何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思考“危机”以及危机与叙事、事实性的危机与建构性的危机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总体性讨论。
外文所郭峰博士做了题为“死亡、危机与批判:论《物性论》的瘟疫书写”的第一场报告。报告伊始,郭峰博士对题目中的三个关键词进行了讨论。“死亡”极具分量,对“死亡”想象式的恐惧占据着人们的生活,而实际上人们停止恐惧代表着投入当下和珍惜生命,从该角度出发,《物性论》第六章的雅典瘟疫暗含疗愈可能;危机与周期性想象、危机与转机、危机与范式更新都具有关联;“批判”从词源来看具有选择和决断之意,阿多诺和福柯对批判的阐释值得我们注意。随后,郭峰博士进入对《物性论》文本的分析。卢克莱修是伊壁鸠鲁信徒,其作品可作为罗马人对希腊思想接受的文本证据。而且卢克莱修对后世作家和思想家例如马基雅维利、蒙田、莫里哀与托马斯·杰弗逊等人具有影响。大卫·赛德利的《卢克莱修与希腊智慧的转变》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偏转:世界如何变得现代》是关于卢克莱修如何继承前人又影响后世的重要文献。众多学者对第六卷《雅典的瘟疫》部分进行了研究,如格林布拉特认为该章体现出《物性论》的本质:对死亡恐惧的治疗性的沉思。总体看来,雅典的瘟疫实为卢克莱修有意去呈现的死亡场景,他通过塑造出冷冰冰的氛围展现出死亡的毫无意义,鼓励人们直面死亡并做出决断,将注意力转向生活本身,追求个人快乐和安宁,从尘世欲望中解脱。郭峰博士指出这样的决断在卢克莱修身处其中的、内战即将爆发的罗马具有很强的批判意味,是对现实语境的反思。卢克莱修瘟疫书写的直接来源,即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对雅典瘟疫的描述,则呈现出一种不同的对待死亡、危机和决断的态度。从雅典瘟疫前后伯里克利的二次演讲看,在希腊人那里,作为危机的瘟疫涉及到集体与个人、帝国与敌国、战争与安全的张力关系。可以说,修昔底德原作中有意展现出一种个人与共同体之间难以弥合的裂隙,卢克莱修则通过将死亡建构为无意义之事来取消这种裂隙,同时也彰显了个体生命本身的脆弱与珍贵以及退求个人安宁的可能性。在报告后,围绕着《物性论》在思想史上(特别是中世纪时)的接受状况,郭峰博士与在场师生展开了讨论,并进一步厘清了《物性论》之于现代世界的重要意义。
在第二场报告中,外文所王炎教授主讲“阿奎那与奥卡姆的‘理性之辩’”。王炎教授首先指出,对阿奎那《神学大全》的阅读要放到思想史和西方文明传统之中,将其历史化和语境化,找出核心问题的对话者。王炎教授认为奥卡姆在14世纪直接回应了阿奎那在13世纪所讨论的问题,其中核心的关键词是“理性”,这一概念可以说孕育了现代文明。对于两人的争论,则要放到更大的古希腊—罗马传统与犹太—基督传统对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以及中世纪时方济各派和多明我派的论争之中去讨论。古希腊—罗马传统,即古典传统(classical antiquity),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延续到公元6世纪。正是“两希”塑造了今天的西方。多明我和方济各两派在基督教史中极其重要,两方在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中一直是主角。前者是保守派,尊阿奎那为最高正统;后者则属于革命的传统。两者在差异外也不断交织。阿奎那将古希腊—罗马传统(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及其“理性”概念引入犹太—基督传统。古希腊—罗马的基础是城邦社会,公民和其他人是不平等的两个世界。这种不平等隐藏在其哲学中:自然秩序和人类社会秩序是一致的,都有等级秩序。观念世界和自然世界是同构的。实在论将实物抽象成观念,认为观念是真的和稳定的。奥卡姆则是方济各派的重要人物,他从唯名论出发,认为实在论丢掉了犹太—基督的传统,上帝最高的东西不是柏拉图的理性,而是自由。理性为上帝所造,因此上帝不能受理性的限制。唯名论认为概念性的东西都不是先天的,反对普世的共相或客观实在性,认为要在具体的直接经验中才能对事物进行把握。唯名论的最大问题是相对主义,即每个人有不同的真理,个别经验难以具有普遍性。到了现代,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的结果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现代公民既有责任,也有自由,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个人主义。而这是西方在其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独特传统,也是我们去研究、理解西方文化时的关键问题。在讨论环节,王炎老师和在场师生就奥古斯丁、阿奎那和奥卡姆有关“国家”问题的思考展开了对话。
本期工作坊分别解读了古罗马和中世纪的危机叙事文本,后续工作坊将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继续展开对危机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