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想象、述行与摹仿”研讨会

时间:2007-09-29

结合柏林自由大学历史人类学专家乌尔夫教授来华讲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与德语系于2007年9月9日组织召开了“想象、述行与摹仿”研讨会(Imagination, Performativity and Mimesis)”。

与会代表围绕“目光与想象”、“想象与摹仿”、“述行性”等议题,报告了研究成果,并展开了热烈讨论。柏林自由大学教授伍尔夫作了《摹仿、图像与想象》、《目光、图像与想象》、《文化学习的摹仿基础》三个主旨报告。

在《目光、图像与想象》中,伍尔夫教授梳理了观看的历史,指出“近感官”和“远感官”的差异,并就视觉“目光”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图像与想象的关联、投向图像的目光和图像自身的目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详实的阐述。

在《模仿、图像和想象》中,伍尔夫教授指出了摹仿在文化学习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巨大作用,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学习中的摹仿。伍尔夫教授还指出想象在摹仿中的角色,模仿(mimesis)并非缺乏创意的复制,而是掺杂着个人创造性的想象成份,这些想象以图片化的形式对主体发生作用,因此,教授进一步指出摹仿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对图像加工处理的过程,这里的图像包括外部的世界感知,也包括主体内心的主观想象。

在《文化学习的模仿基础》中,伍尔夫教授深入探讨了摹仿对于文化建构和文化传承的作用。他从历史与文化、人的社会性行为和摹仿过程中获得的实际知识等角度为切入点,附加丰富生动的具体案例,形象地讲解了摹仿在文化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伍尔夫教授的三场主旨报告以文化学研究为主体框架,从几个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对文化研究的多个重要主题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向我们展示,文化研究的各个主题其实都环环相扣、彼此相关。大家分别就图像与现实、摹仿与文化记忆、主体性建构、技能学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外国文学研究所王炳钧、德语系教师丁君君,博士生黄晓晨、刘永强,北京大学谷裕博士、潘露博士,清华大学李明明博士等就图像与想象的文化意义、述行性与摹仿的关系等主题作了发言。会场气氛热烈,在场师生深受启发,踊跃参与讨论。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