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9-30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外国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媒介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研讨会》在北外学生处和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红楼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生、硕士生50余人参加了会议。2007年在四川外语学院成功举办了“文化感知理论与文学研究模型”研讨会之后,这次会议是在前沿学科进行探讨的继续尝试。此次会议针对媒介理论模型与文学研究,媒介转换与感知、交往,文字与图像、影视、网络,媒介与虚构、虚拟、“真实”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2008年3月29日上午8点,会议在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中开幕。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王炳钧教授首先主持会议并做了开场白,就媒介史上由口头文化到书本文化、由书本文化到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化两次重要的媒介转换进行了梳理,并对媒介转换给文学发展和研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参与会议的18篇报告紧扣主题,既有对研究状况的论述,又有对理论的阐述和细致的专题分析。
首先,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卫茂平、四川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冯亚琳结合研究现状就现代媒体与德语文学、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媒介碰撞与交融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范捷平、四川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硕士生郑静对媒介批判与文学的关系以及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电视权力问题做了考察讨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硕士陈敏、四川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硕士生夏柯、郭琪分别就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视觉、听觉感知的转换以及音乐在文学作品中作用的进行了分析;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谢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硕士生刘晓、四川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硕士生唐弦韵的报告则围绕图像与文本的关系,文字和图像对人的影响与城市经验问题的探讨展开;清华大学外语系讲师李明明、北外外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刘永强在报告中对身体交往模式的危机、语言危机与文字的秩序建构功能和“图像转向”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助教丁君君、上海同济大学德语系讲师施显松对电影的媒体间性问题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炎、北京大学德语系博士生安尼对电影、文学媒介对历史的再现与重构问题进行了分析;天津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讲师郑萌芽、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范妮则就媒介与身体、性别的关系和媒介与仪式关系作了讨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韩瑞祥、钱敏汝、任卫东,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姜红,北京大学教授黄燎宇、谷裕也出席了会议;北京大学德语系副教授潘璐、四川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李大雪也特约主持了会议讨论。
报告和讨论主要围绕文学研究与其它人文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关系、同一艺术家的绘画和写作创作间的联系、图像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冲击、剪贴拼凑的图像和文字文本的解读、从身体和文字等媒介视角对文本的解读尝试以及媒介转换对圣经文本形成和接受的影响等话题展开。会议发言见解精辟独到,各阶段主持人认真负责,讨论气氛轻松活跃。
此次会议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议题的前沿性,而是专家学者与年轻学子的有机梯队结合。
最后进行了会议总结和展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