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16-01-12

题目:数字的想象——诺瓦里斯与数学

主讲人:弗兰西斯卡·博姆斯基博士

主持人:黄晓晨博士

时间:2015年6月16日 15:00-17:00

地点:北外国际大厦1147

记录人:岳子涵

此次论坛由北外外国文学研究所举办,主讲人弗兰西斯卡·博姆斯基博士为德国魏玛古典主义基金会科研部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学与知识、古典主义与浪漫派、东德文学以及当代文学等。论坛由外国文学所黄晓晨博士主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外文所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博姆斯基博士的报告题目是《数字的想象——诺瓦里斯与数学》,在报告中她重点探讨了诺瓦里斯对于数学的哲学思考,以及其观点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博姆斯基强调,诺瓦里斯鲜为人知的数学学习经历对其之后的哲学研究与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从早年蕴含其科学理念的断章中,可以初见诺瓦里斯日后渐臻成熟的诗学构想。

博姆斯基博士的报告共由三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中,她介绍了诺瓦利斯的数学学习背景。博姆斯基博士指出,与诺瓦里斯早期在耶拿和莱比锡的哲学、历史学学习经历相比,他日后在弗莱堡矿业学院的数学学习经历较少为人所知,彼时数学与哲学、文学、历史、神学等主流学科相比,是被视为培养“算术技能”的二流学科。诺瓦里斯在耶拿时开始受到费希特和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并且常常在他的数学研究文章中引述这些哲学家的著作,探讨哲学对于数学的意义。博姆斯基博士指出,诺瓦里斯对于数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考察为其日后提出的“百科全书”构想以及其诗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中,博姆斯基博士探讨了诺瓦里斯的断章作品《一般性构想》(Das Allgemeine Brouillon)中的数学思想。《一般性构想》成书于诺瓦里斯在弗莱堡学习期间,由1151条含有题目和编号的笔记构成。诺瓦里斯在本书中对于数学的探讨首先体现在,他将数学视为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一方面,诺瓦里斯反对康德将数学家排除出“天才”之外的观点,认为数学是富有创造力的,记录了人的精神活动成果的真正的科学,在这一点上数学与诗学有共通之处;另一方面,诺瓦里斯认为数学也同时是艺术。正如古希腊时期将数学列入“七门自由艺术”之中一样,数学是同音乐、天文学等并列的,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技能。除此之外,诺瓦里斯还在一则断章中提到了古希腊时期“化圆为方”的几何问题。诺瓦里斯通过引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表达了他“同在性”的哲学思想,即世界万物之间的界限是可以消弭的,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同一性、相似性,是相互关联的。博姆斯基博士指出,这一“同在性”哲学思想在诺瓦里斯的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中也有所展现。

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中,博姆斯基博士对这部小说中体现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解读。小说中主人公海因里希在旅途中遇到了一位诗人,并在其处学习诗艺。诗人认为,诗学一方面是有着严格规则的学科,需要冷静的思索与审视;另一方面,却又是不应受理智限制的想象力的产物。博姆斯基博士指出,这里体现出了理智与想象力在诗学的“乌托邦”中由对立走向融合,进而体现出诺瓦里斯“同在性”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同样展现于诺瓦里斯广为人知的抒情诗《当数字与图形已不在……》之中,与惯常的解读视角不同,报告人将本诗阐释为诗与童话的艺术世界最终取代了数字与理智主导的抽象世界,她认为,诗句反映出了两个相互对立的世界之间界限的消失与融合,诗句中提到的“纯粹的澄明”即界限消弭后的“乌托邦”。

报告结束后大家对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