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17-02-15

题目:当代小说家

主讲人:彼得·库莫博士Dr. Peter Krumme

主持人:王炳钧教授

时间:20171614:00-16:00

地点:北外(西院)国际大厦1053

记录人:韩嫣

由北外文学所与德语系合办此次论坛的主讲人是来自海德堡大学的彼得·库莫博士    (Dr. Peter Krumme)。论坛由文学所王炳钧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所、德语系等单位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库莫博士的报告题目是:“当代小说家”,报告选取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德语作 家,并分别介绍了其代表作品的内容、主题及叙述技巧,最终总结出三部作品的共同特征。

库莫博士首先介绍了丹尼尔·科尔曼于2003年出版的小说《测量世界》:小说虚构了两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天才数学家高斯囿于世俗生活,一生只困在家中进行数学与天文学研究,鲜为周围的人所理解;博物学家洪堡则成长在家庭教育实验的阴影之下,长大后尝试以生历险,行走于各地而探寻世界的奥秘。两者仅于老年在柏林相遇过一次。小说通过两名科学家迥然不同的生命轨迹,打破了历史的真实性,展现出人类科学对世界两种不同的认知及思考方式。两名科学家最终无法逃脱自然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牵绊,测量世界的难题最终回归到其各自的人生问题。

女作家尤莉·泽的中篇小说《罪证:诉讼》(2009)以时下的社会发展机制为出发点,虚构了一个以“健康专政”为管理方式的极端的未来社会形态,其中一切市民生活及生命健康都以某套科学的计算系统为执行标准。主人公米娅的哥哥莫里茨由于在一场命案中被检测到留有DNA而被控谋杀,身为科学家的米娅则开始了为其诉讼的过程。莫里茨最终被证明无罪,而围绕着这桩法律与科学的丑闻事件,小说对存在于这个虚构社会中的绝对理性权利,如社会所执行的科学计算“法则”、监控机制、媒体机制等进行了批判。

帕斯卡·梅西耶的小说《里斯本夜车》(2004)讲述了一位57岁的教师在无意间读到葡萄牙作家普拉多的随笔《文字炼金术》后受到触动,决心打破井然有序的生活,连夜乘车去往里斯本探寻普拉多的生平。在里斯本,他一步步地重建出这名抵抗葡萄牙独裁政权的医生及作家的画像——这一过程也使主人公对自己的生活主题进行反思:孤独、死亡、友谊、爱情、忠诚、自由等等。两者的生命轨迹如镜像般相互映照,形成了一场对于常规与脱轨、理性与感性、僵化与自由之间的哲学式思辨。

三部当代作品的共同之处在于:均呈现出特殊的现实主义风格。库莫教授指出,当代的新现实主义与19世纪不同,并非旨在冷静、准确地描写社会生活场景及事件,而更多地体现为以争取社会进步、民主、平等为思想旗帜,试图忠实地展现社会现实问题。从写作手法来看,它们的叙述视角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叙述结构复杂而多元化,并具有明显的互文性,常常通过虚构行为对历史真实进行质疑与消解。通过这些方式,作品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不同问题,诸如语言危机、认知世界的方式、理性逻辑与心理情感、老年与死亡等等。通过对于现实问题的虚构性架设来映射社会现实,是当代小说的主要特征。

随后参加论坛的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论坛圆满结束。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