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12-05-17

主讲人:汉斯菲格(Hans Feger)教授

时间:201242715:00-18:0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1号楼544会议室

记录人:王绚

         此次论坛的主讲人是来自德国自由大学哲学与人文科学学院德语语言文学与荷兰语语言文学系著名教授汉斯﹒菲格(Hans Feger)。论坛由文学所所长王炳钧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所、德语系以及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菲格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德国浪漫派的艺术童话”。在报告中,菲格教授介绍了德国浪漫派时期唯心主义哲学视野下的浪漫派文学理论,着重探讨了德国浪漫派艺术童话的哲学基础以及早期浪漫派代表人物施莱格尔、诺瓦利斯等人对于艺术童话这一体裁的理论研究。

         菲格教授指出,浪漫派哲学中“浪漫”这一概念与“诗性反思”紧密相关。早期浪漫派理论家施莱格尔接受并发展了费希特的哲学思想,认为“自我”是一个分裂的、矛盾的同一体,现实的有限的自我与理想中的无限的自我产生巨大冲突,使得人的存在具有了无法填补的裂隙。由于人的存在和意识的有限性, 在现实中产生了许多无法展现、无法表达的空白,人的存在成为断片式的、不完整的状态;但是出于对整体、无限统一的追求,浪漫派的代表人物试图寻找一种途径填补这些空白,表达那些无法表达的事物,而这一途径就是诗性反思,即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及其反思。 具体来讲,通过对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解读分析,施莱格尔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既是被阐释的对象,又可以作为阐释的主体完成对自身的阐释和评价,这是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有一种自我审视的特质。这样一种自我反思和批评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完成了文学作品的自我构建,使之成为一个完成的整体。

         艺术童话作为浪漫派时期最重要的艺术体裁之一,是浪漫派诗人反思的重要工具。与民间童话相比,艺术童话是艺术家哲学性的有意识的文学创作方式,是一种更高的、更有自觉意识的反思形式。诺瓦利斯将童话的形式视为诗的典范,指出童话这一形式可以将自然与精神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威廉﹒迈斯特的接受史上,诺瓦利斯的小说《海因里希﹒封﹒奥夫特丁根》具有重要地位,是反迈斯特发展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品,在该小说中克林斯沃尔讲述了一则童话,该童话通过一种虚构的形式完成了对现实矛盾的诗化,从而进一步表达了内心回归、自然与精神的融合这一主题,实现了对于自身的反思。

         随后参加论坛的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论坛圆满结束。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