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Pamela McCallum; Evlyn Cobley; 谢少波
时间:2012年5月28日(周一)14:30—17:00
地点:办公楼305会议室
纪要人:杨虹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学与文化论坛第60期主讲人是三位来自加拿大的教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英文系教授,《国际英语文学评论》(ARIEL)书评2001至2011年主编Pamela McCallum老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英文系Evelyn Cobley教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英文系教授,《国际英语文学评论》(ARIEL)书评主编谢少波老师。他们分别以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出发,共同探讨了现代性这一命题,做了一场信息多面、内容丰富、发人深思的报告。
首先发言的是Pamela McCallum教授,她以《表现全球化:当代世界的艺术与小说》(”Representing Globalization: Art and Fic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为题,详细论述了在当代艺术与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中,全球化是如何体现出来的。首先,McCallum教授谈到对于一位艺术家或作家或电影制作者,表现出如此庞大的全球化语境是充满挑战的。然而,这种挑战也给文艺带来新机遇,产生新艺术。全球化生成一种融合了古老与现代的杂糅体,使模糊的变得清晰,不可见变得可见,非可触摸的变得可触摸。McCallum教授特别谈到了“距离的死亡”这一命题,并以一个印度家庭为例说明这一问题。在Karen Patterson 的艺术作品《背景》中,并举了六行六列三十六位中国农民工裸体上半身的背影照片。这一概念相片上似乎毫无差别的一个个背影充分体现出个体性是如何被消解。然而,白色的照片背景却在悄无声息中凸显了个体的差异。这种解构是对社会特权的反叛。最后,McCallum教授还列出了能够体现全球化主题的小说与电影作品以方便大家做进一步的研究。
Evelyn Cobley教授以《效率意识形态:现代性在格拉汉姆·斯威夫特< 水之乡> 中的体现》(“The Ideology of Efficiency: Emergent Modernity in Graham Swift’sWaterland”)为题,具体以《水之乡》这部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现代性的体现。她认为,小说体现了现代人已经被效率这一意识形态控制,为了效率本身而追求效率,甚至忽视了追求效率的初衷。全球化分解了主体的内心生活与外在生活,使人失去主体性,失去整体性。
谢少波教授以《国学热与中国现代性的歧义》(”Guoxue Reand the Ambiguity of Chinese Modernity”)为题,以当前的国学热为话题探讨了中国的现代性究竟是什么。他首先提出,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梁启超、胡适等都对何谓国学做过定义,但国学的概念仍是众说纷纭。在当下,国学似乎已演变成一种商业策略,媒体名人利用不断扩大的国学市场盈利,教育、历史、传统经典都在一定程度上商品化,国学似乎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导致国学概念陷入危机。谢少波教授强调,我们要抓住国学的精髓,而非表面的穿汉服、学三字经这么简单。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国学热,把国学作为商品和资源去开发,有碍国学研究的真正发展。
三位教授精彩演讲之后,在场的同学老师踊跃提问,进一步与三位教授深入探讨现代性这一命题。有同学提出,如何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移居异国的人的身份问题。还有同学提出,效率意识形态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提出的人的整体性的丧失有关联之处;国学研究本身含有反现代性的内涵等问题。对于同学们的提问,三位教授都做出了详实耐心的解答。三位教授敏捷的思维、简洁的语言、谦逊的态度,给与会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从中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