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年6月19日15:00—18:00
地点:1号楼544会议室
主讲人:刘新民
纪要:杨虹
题目:画中有自然吗?——从生态角度解读英国风景画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学与文化论坛第63期于2012年6月19日15:00—18:00在一号楼544会议室 举办,由姜红老师主持。来自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北外校友刘新民老师以“画中有自然吗?——从生态角度解读英国风景画”为题做了报告。
刘新民老师提出,思考“自然”这一概念,首先应自问: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样的自然?是从什么样的理论视角解读自然?我们如何获得所谓的知识?换言之,现有的对自然的定义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分析英国风景画的变化发展,刘老师认为一切自然都已打上人类思维的烙印。
英国早期风景画深受欧洲大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影响,其特点为整齐有序,对称条理。例如,1680年所作的《凡尔赛宫》整个画面布局有明显的中轴线,以此为基准两侧画面几乎完全一样,对称有序。中轴线突出画面的纵向深度,前景与背景第次分明。欧洲大陆新古典主义以几何图形的有序规整为创作模版,机械的秩序生成艺术美,高度对称的画面充分体现了作家头脑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后来,William Chambers引进了中国园林艺术,这种无序非对称的美对英国风景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园林曲径通幽,假山怪石肆意,用作隔挡的墙壁上常常出其不意的凿一小门,门内景致若隐若现。中国园林中,展露同时也是遮蔽,弯弯曲曲的小路让接下来的风景充满悬念,凿有门的墙既是通道也是阻挡,这样的画面让观察者产生心理上的认知深度,也就是说,观察者头脑中看到的画面其实远远比画面本身所呈现出的更具深度。这种杂乱无序刘老师称之为sharayaja,即“斜乱怪异”。中国园林艺术的无序、混乱美与欧洲大陆新古典主义秩序井然之美形成鲜明对比。受到中国艺术影响之后的英国风景画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刘老师以William Gilpin的两幅作品为例说明了这一变化。同样是展现山川,前期作品画面中有明显的对称思维,而后期作品则不再有中心,没有作者刻意设计的平衡,而是显现出无序与杂乱。这边是后期英国风景画追求的“以中国的方式体现自然”。
刘老师提到,英国风景画中体现出了乡村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将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赶走,成为无家可归之人。在风景画中,观察者可以享受目之所及,一如华兹华斯所为。但是观察者却无法接近被观察的景物。二者之间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阻隔了人与景致,因为这似乎是人人共享的景致实则是圈地运动后,乡村资本主义发展后的结果,是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画中的水沟,也是剥削与限制的象征。
刘老师指出,我们所看到的自然,实则是我们通过自己比照心中已有的“蓝图”作出的选择。换言之,自然是深深打上人类思维的烙印的。我们看自然,如同一个人背对自然,拿一面镜子反观,看到的只是镜像最终在头脑中的反映,离真实的自然隔了三层。正如柏拉图所言,最完美的建筑只存在于头脑之中。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美国诸多国家公园,其布局都大同小异。照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在头脑中已经有了对自然的定义,国家公园不过是照着心中已有的自然蓝图设计而已。最后,刘新民老师就师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与同学们展开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