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5月31日15:00-18:0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1号楼544会议室
记录人:吕广平
外国文学研究所第48期文学与文化论坛由北外文学所与德语系合办,主讲人是来自德国柏林自由大的汉斯•菲戈尔(Hans Feger)教授。论坛由文学所所长王炳钧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所、德语系的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菲戈尔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康德与启蒙。他首先定义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一个概念“sensus kommunis”,它指公众具有的建立在美学反思基础上的相同的审美批判力,并提出问题,即“sensus kommunis”怎样得以培养,是通过理智还是艺术。由此把话题引入康德的启蒙哲学思想。
针对康德的启蒙定义:“从人类自己造成的未成年状态中走出”,菲戈尔教授提出问题:1. 既然是“未成年状态”,即不具备自主决定和行为能力,人类又如何能“自己造成”这一状态;2. 既然是“未成年状态”,不具备独立行为能力,又如何能从这一状态中走出。康德的启蒙思想强调“勇气”和“理智”在“走出未成年状态”中的作用,基于这一论据菲戈尔教授区分了教育(Erziehung)和启蒙(Aufklärung),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有至少一个受教者和一个施教者,受教者是被动的角色,而施教者正是康德所批判的监护人或保护人,他阻止了受教者的独立自主能力,使其一直处于被动和“未成年”的状态;而启蒙只能通过自己的勇气和理智实现,主体的自动自发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并强调公众的重要性。在论述时教授也阐释了如下多个概念:“勇气”(Mut)、解放(Emanzipation)、教育(Erziehung)、成年状态(Mündigkeit)等。此外教授和同学们细读了康德关于启蒙的原著节选,细致分析康德对“理智运用”的区分:1. 服务于国家机构者对理智的运用,由于主体受职务限制,他对理智的运用也受限制,即要服从国家意志;2. 作为自由人对理智的运用。教授指出,单个主体可同时具有这两种对理智的运用,且正因为有这两者的区分,理智的运用才是一个动态的有活力的发展过程。
最后菲戈尔教授援引哈贝马斯,向与会师生们介绍康德启蒙思想和他的判断力批判在其后哲学和政治学中的扩展和发扬。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