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11-05-15

主讲人:谢少波

时间:2011年5月17日(周二)14:30—17:00

地点:一号楼544会议室

纪要人:朱欣慰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学与文化论坛第47期主讲人是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英文系教授,《国际英语文学评论》(ARIEL)书评主编谢少波老师。他以“当代西方文化理论前言”为题做了一场信息多面、内容丰富、发人深思的报告。

在与齐泽克合著的《当下的哲学》一书中,法国哲学家巴丢对哲学和哲学家的使命进行了讨论。他指出,哲学家不应是大众媒体的一部分,而应该独立地思考自己的问题。哲学家的人物在以下几个方面:取舍抉择,保持与权力的目的,抓住特殊时刻,以及在没有关系之处找到关系。他也对事件(event)与存在(being)、真理(truth)与知识(knowledge)做出了界定。哲学作为一种对世界的介入,依凭的应该是这个世界之外的标准与原则。哲学是一种醒悟,从思想的睡眠中醒来。哲学家是现存知识认知体系中的局外者,应该以他者的目光来审视情境。而哲学家的概念也可以泛化为任何有思想的人。任何用陌生人的眼光去质疑挑战现有体制的人都是哲学家。葛兰西曾说过,在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利奥塔在《论他者的权利》一文中也有近似的观点。总体来说,巴丢、利奥塔和德勒兹等人关于破旧立新的观点都源于海德格尔。艺术和诗的本质的目的是在现存的世界中打开一个新的界域。他们给我们的启迪就在于,艺术和哲学的价值或者说一切有意义的思辨都是为推陈建新。

一些西方的思想家都是以他者的视角来对西方对民主的质疑和解构,给了我们很大启示。他们都是跳出了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民族歧视的局外人。这些人虽冒天下之大不韪,却是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局外人,为我们提供新的认知范式。谢老师着重介绍了阿甘本、巴丢、温迪布朗、齐泽克、德里达、墨菲等几位当代思想家对民主的提出的一些观点。在阿甘本、德里达等思想家来看,民主是缺场的。温迪布朗认为民主的实现是永远难以实现的,已成为一个空洞的所指。现在社会对民主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众多的原因中,消费文化中的大众不再关注民主是最大的问题。巴丢对布朗的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当下的情境是,现代人的困惑与苦恼都不再具有深度。齐泽克认为民主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条件,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集权制资本主义是将来世界的趋势。墨菲则对民主持批判加期待的态度,他提倡竞争多元主义。德里达、拉康、维特根斯坦的理论也可以用以解释民主的缺场。朗西埃通过引用柏拉图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民主政权不具备自然合法性。这在中国是常态,其两千多年的皇权既具有合法性,又不具有合法性,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即是在说这个道理。民主的内在分裂性更在于名与实的界限。柏拉图和马克思在这一点上都有所论述。

以上这些观点,都是西方思想家对民主的解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民主的废除。而是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路,来朝着实现民主的方向努力。对民主的思索,也需要拓宽思路。中国与西方的情况不同,应以辩证的态度来进行处理。提出一些大问题是需要冒险的,即使这些问题被人们所忽视却关键,虽被广泛讨论却难有进展。什么是人民?什么是选举?什么是民主的方式进行民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考虑。而最基本的问题,是要对民主进行界定。政治民主与政治民主的关系是什么?是否存在国际民主?这些大问题都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见得有答案和结论,但是可以讨论。人总是处在两难之中,这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大概也是前进的动力。尝试失败,但是应该去找寻更成功的失败。

最后,谢少波老师就师生提出的一些关于学术、政治、个人选择等问题与同学们展开对话。谢老师敏捷的思维、简洁的语言、谦逊的态度,给与会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从中受益良多。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