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10-05-05

讲座题目:当代法国哲学和西方音乐

主讲人:法国里昂三大哲学系教授:J J Wunenburger、D Parrochia

述评人:杜小真、汪民安

时间:2010年5月4日周二下午2:3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阿语楼208

纪要人:冯梦涵、栾志超

由共青团北京外国语大学委员会主办,外国文学研究所承办的文学与文化论坛第40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法国里昂三大哲学系教授D Parrochia主讲,题目是《当代西方哲学和音乐》,第二部分是法国里昂三大哲学系教授J J Wunenburger主讲,题目是《30年来法国哲学概览》。首先,杜小真对D Parrochia和J J Wunenburger做了简单的介绍。J J Wunenburger是里昂三大哲学系的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是《哲学方法论》、《神圣》、《形象的哲学》、《伦理》、《战斗是所有事物的父亲》《电视时代的人》,关于巴什拉他也有许多专著,而且主编过《巴什拉的世界》、《巴什拉和法国认识论》。D Parrochia是里昂三大的逻辑科学哲学教授,主要作品是《数学和存在》、《论天和同方》、《思考网络》、《数学和形而上学》、《哲学和当代音乐》、《多样》。

第一部分是法国里昂三大哲学系教授D Parrochia主讲,题目是《当代西方哲学和音乐》,围绕该题目D Parrochia展开了生动有趣的讲述。

D Parrochia首先提到关于1970年到1980年这段时间的现代音乐,然后提出怎样从哲学的角度理解音乐、思考音乐以及音乐家是怎样看待音乐的。我们通常所听的西方音乐是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其实这种音乐是一种很无厘头的音乐,没有旋律非常奇怪,就像一些很偶然的音律凑到了一起,当时的西方有这么一个创作的潮流。然后提到15到17世纪声音概念的产生,西方如何构建起古典音乐,什么样新的音乐慢慢取代了西方的古典音乐;古典哲学家如何看待古典音乐,新的哲学家如何看待新的音乐。

15世纪西方古典音乐的形成的基础是音体系统,在音体系统中有几个音是比较重要的,其它的音围绕着这些音形成。接着讲到了和旋或是和声。最开始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人们使用唱歌来表达音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发明了器乐,器乐慢慢融入音乐系统。在和声里面有一种叫做Parfait的成分,这种成分是最完美最动听的。动听的和旋称为大调,而另一些令人不舒服和令人紧张的声音则不受人们的重视。当时的音乐创作及其它的艺术创作的基础都是平衡,即和谐。那些不和谐的东西受到严格的控制,即便出现了不和谐的形式也只能是一个过渡的阶段,所有的艺术都要在一个和谐的基础上最终完结。和谐的音乐大部分让人欣赏,而古典音乐则是在不和谐的音乐到和谐的音乐这个基础上创作的。和谐创作的古典音乐在19世纪后半期解体,这是因为受到印度音乐和阿拉伯音乐的影响。从政治上来说,1798年法国大革命,欧洲的拿破仑战争,都在音乐中有所体现,如贝多芬的《义勇军进行曲》。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创作的变化,慢慢地看不到了古典音乐的影子,随后他又播放了两曲音乐作为例子。

1923年,勋伯格用半音进行音乐的创作,他利用12个半音完全偶然的相互组合,避免古典音乐的和谐旋律,通过四个步骤的反复,进行了创作。最有意思的是,这种相互组合与数学概念一样。勋伯格之后,他的两个学生把这种创作范围扩大化了。新创作的音乐非常复杂,音乐家们也不能解构,跟不用说欣赏者能适应。一些音乐爱好者想找到音乐新的依据性和新的结构。有人用拉小提琴滑音这个动作给音乐找规律。一些数学家想用数学解释音与音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人希望通过鸟、昆虫、风的声音,从自然中找到依据,来解释不和谐的声音。从物理上解释,蚂蚱跳的声音形成云团。

新音乐的几个特点:对原有音乐的丰富;对古典音乐创作的规则产生疑问;数学和物理产生联系;在音乐创作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乐器;唤起人们对音乐物理的重视。从柏拉图到叔本华,古典音乐家没有人对不和谐音做出评论,莱布尼兹认为,不和谐音是不可能的。斯特劳斯研究的是神话,认为神话和音乐一样,从连续中找不连续性。新的现代音乐不符合作为一种语言的条件:音位和词法构成。

最后D Parrochia的讲述在音乐Venice中结束。接下来同学们与D Parrochia进行现场互动,D Parrochia也从不同角度详细地予以解答。

J.J.Wunenburger教授主要讲述了法国哲学在1970年至今的四十年间的发展历程。由于时间有限,Wunenburger教授的讲述主要集中在解构学和解释学。

20世纪初,柏格森开启了法国的哲学,继而出现了梅洛•庞蒂、巴什拉、萨特等著名的哲学家。二战之后的法国对德国的哲学(如黑格尔、胡塞尔、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然而,由于对德国哲学的深厚兴趣,法国哲学家反而把自己国家自18世纪以来的哲学淡忘了。

从德里达到利科,这一代哲学家更多的是思考语言和意义方面的问题,这一来是受到了尼采对形而上学批判的影响,也是由于胡塞尔现象学的创立,再者还有海德格尔对本体论的否定方面的影响。

【德里达】

德里达解构了西方的形而上学,是对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对海德格尔的重提。他强调追寻原文本,追寻最初的差异,从而重建意义。他不满足于对僵化体系的屈从,建立的是一种对于真理、意义的新的认识。德里达的《论文字学》这本书不是研究单个的字,而是从新的角度研究书写、踪迹、替补。文本的内容对于德里达而言更多的是一个结果(效果)。德里达还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其他领域进行研究,追寻潜在的意义。

【德勒兹】

德勒兹注重的是对哲学史的阐述,他有很多关于尼采的论述,他自己的哲学观点集中在《差异与重复》这本书中,这本书代表着一代人的哲学倾向。德勒兹思想的起点是对尼采虚无主义的反思。和德里达一样,他从对柏拉图“幻象”的批判开始,批判西方的思想传统。德勒兹在心理学方面的发展来源于与加塔利的合作。总的来讲,德勒兹主要集中于对“主体”的批判,对“欲望”的研究。在德勒兹看来,“欲望”不是匮乏,而是一种创造的巨大力量。生命是一种流,是一种冲动,采取的是混沌的无次序的形式。他认为欲望是没有逻辑的,世界来自于欲望,没有范式。德勒兹重建了生成的概念,为以前的“事件”等概念正名,关注于个别性的研究。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恒常,这接近于怀特海的思想。德勒兹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是他对电影的研究。

【利奥塔】

利奥塔是六七十年代主要的解构主义代表人,是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研究者。利奥塔的“差异”概念是区别于德里达的“延异”概念的。利奥塔的“差异”更多的是强调冲突,他认为差异具有创造的功能。在他这里,叙事终结了。他更加关注的是冲动的创造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利奥塔开始关注元事件,提出了“普遍理性”的结束,关注游戏等非恒常的活动。

这三个显赫的哲学家都关注于相对主义、个别性、事件性,集中于对真理的批判。这个时候的法国哲学更加得贴近于德国的神学。

【保尔•利科】

利科发展了解释学的思想,认为行动与理解之间的中介是文本,他著有《从理解到行动》一书。利科对主体的反思非常的重要,也非常的独特。他认为主体不是心理的,而是有趋向、有价值、有超越的。利科的思想是在另一条道路上记录了形而上学的发展,研究了意义的解释。他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对意识、行动、知觉等进行了反思。

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法国哲学逐渐离开了现象学的道路,向着美学、知觉、经验等范畴发展。梅洛•庞蒂和巴什拉等哲学家将现象与始基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梅洛•庞蒂以及胡塞尔的其他一些学生慢慢地开始研究始基的现象如何通过艺术得以表现。这种美学逐渐发展为比喻性的批判,对感知更深的理解,以及去研究感知的根基是什么?对海德格尔来说,对颜色、声音、艺术作品的研究可以重建对于美学的感知。欧洲美学现在有一个新的倾向,即更加地接近于中国的美学范畴,如虚空、未完成、关系、表象等范畴。

总体来说,这些哲学家实际上是发展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另外一方面也是继续对传统进行了批判。然而法国哲学存在着这样一种危险——它自闭于语言和意义的范畴,却遗忘了其他的精神领域。另一方面,这种过度的理性主义也可以促进人们重新思考,反思感觉的创造性。

最后,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结束,这次论坛使得在场的听众受益匪浅。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