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10-05-05

时间:2010年5月5日晚7:00-9:00

地点:德语楼303会议室

记录人:朱哲莹

由北外文学所与德语系合办的此次论坛的主讲人是来自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专家凯斯汀•舒尔。论坛由文学所所长王炳钧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所、德语系及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舒尔女士的报告题目是:《作为审美策略的媒介性——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数字诗中的“实验诗歌”传统》。报告所讨论的主要对象是数码诗歌(digitale Poesie),指的是以网络及其特有的属性为存在前提的诗歌形式。研究对象的重点在于通过编程、多媒体、卡通制作、互动以及网络交流而实现的语言和以语言为基础的交流在电脑和网络媒介中的变化形式。

舒尔女士认为,数码诗歌与实验诗(experimentelle Lyrik)的关联在于它们都试图打破传统的以印刷媒介为载体的诗歌形式在表达上的局限,以其所依赖的媒介的特性使表达具有更多的层次、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与书本媒介建立的“作者——作品——读者”范式不同,数码诗歌打破了传统的界线,更多地强调媒体间性,交互性和过程性。另一方面,如同对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出现的具象诗(konkrete Poesie)一样,人们对数码诗歌的艺术审美重点转向了符号本身。在这种创作形式中出现了文字与图像两种媒介之间的连接,并由此产生了“读”与“看”两种接受方式,而媒体间性也恰恰表现在这个地方。另外,由于数码诗歌中存在的时间性和运动性以及诗歌与接受者的互动性,使得其意义具有开放性。数码诗歌中出现的文字符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所指”和“能指”,符号本身就对接受者具有审美上的作用。同时,时间性和运动性又使得符号的“所指”在指向上有所模糊。

数码诗歌可以看作是实验诗以及以媒介为导向的语言艺术的延续。同时,它又将传统的范式如“作者——读者”,“语言——文本”,“写作——阅读”,“诗歌——诗性”等重新推向讨论的中心,使我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具有新的维度。

报告结束后,大家围绕数码诗歌的“诗性本质”及其与接受者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