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汪民安
时间:2011年12月6日15:00—17:00
地点:1号楼544会议室
纪要人:郭峰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沙龙第十五期主讲人是外国文学研究所的汪民安老师。本期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沙龙的主题是:如何去看一幅画--关于委拉斯贵兹的《宫娥》。
本期沙龙中,汪民安老师围绕着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兹的《宫娥》一画展开了深刻独到、极富趣味和启发性的讲演。汪老师从该画在西方绘画史的地位开始,采取了一种与福柯相异的视角和态度去鉴赏《宫娥》。在汪老师看来,《宫娥》这一作品更是一幅有关绘画本身的绘画。
迭戈·委拉斯贵兹(Diego Velasquez)是西班牙人,1623 年到马德里并担任宫廷画家。他下笔谨慎,技巧考究,色调肃穆晦暗。他的作品在整个西方绘画史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宫娥》是委拉斯贵兹于1656年奉国王之命创作的“宫廷生活画”。与其他宫廷画作相较而言,这幅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实际上重新描绘了宫廷生活。因为在画中出现了宫廷仆人、侍卫、弄人、宫廷画家和狗等形象。就像有些敏感的评论家指出的,该画充满了一种民主的气息,展现的是民主的细节。当然,这是通常意义上对该画的理解。然而,画家自身形象的出现又把这幅画变成了一副“自画像”。它描绘的正是委拉斯贵兹自己创作作品是的状态,他的神情和姿态都清晰可见,他的形象代替了他的签名,给了这幅画一个永恒的标签。
实际上,值得注意的是画中出现的画布。我们看到,巨大的画布形象几乎占了整个画的三分之一,而这个画布是背朝着我们的。画家委拉斯贵兹正在凝神细思,他的手远离画布。也就是说,在画中模特是缺场的,在场的却是整个的绘画过程,委拉斯贵兹仿佛在告诉我们“我怎么绘画”。而当他的手离开画布,他似乎在表达绘画事业与手艺活之间的分离,绘画不单单是一项熟能生巧的技术,而是一项需要画家精神高度集中、凝神细思的浩大工程。
当然,透过后景的那面镜子,我们似乎可以确定画家的模特是镜中的国王和王后。在整幅画中,国王和王后自身并不在场,在场的是他们在镜中的影像,这影像被一圈光晕所包围,在整个建筑空间的中心。国王和王后充满了神秘色彩,他们并不在场,可他们的影像却是整张作品的核心,是所有在场者的核心。当委拉斯贵兹把镜中影像描绘出来之时,他是否在呼应或者嘲笑柏拉图?
从观看的角度来讲,当我们观看画中人时,实际上他们也在看着我们,正是这种互相观看使得作品充满了张力(我们注意到整个画作中简单的方形和繁杂的线条之间的这种张力)。而我们所有人又在国王和王后的注视之下,国王和王后从背后观看着画中的人,这种观看充满了监视的意味,带着权威的味道。这种权威弥漫在整幅作品中,甚至扩展到了无限的画外。
从人物的可见性角度来讲,整个画面之所以可见,是因为不在场的窗户中透出的光,光源是不在场的,但光可以照遍万物,它去除黑暗,让物体显示出自身。这与不在场的国王有一种对应关系。国王像太阳一样,他并不时刻在场,但所有物体的显现都以他为前提,他是整个画作的核心,是整个权力结构的核心,更是整个宇宙的核心。这其中就有一种universal nation的强烈意识。
最后,汪老师强调,看画本身是个人行为,任何人都可以对作品有自己的解释和理解,而一幅画、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经得起各种解释。正是在这些解释中,这作品才真正完成。
讲演结束后,汪老师与在场同学们就作品细节的一些理解、画家的创作观念、对作品的政治哲学阐释等问题作了详细的探讨。此次沙龙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