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赵国新
时间:2011年11月5日15:00—17:00
地点:1号楼544会议室
纪要人:武辰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沙龙第十四期主讲人是外国文学研究所的赵国新老师。本期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沙龙的主题是:马修·阿诺德与文化批评。
本期沙龙主要围绕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展开。赵老师将阿诺德以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厘定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行为准则和发展方向,清除无政府状态隐患之信条比作“天人之策”,试按照“内在里路和社会外缘”的逻辑分析该思想的提出。
马修·阿诺德(1822-1888)出身思想文化阀阅之族(intellectual aristocracy),其父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闻人托马斯·阿诺德——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历史学家,还是著名教育家。翰墨之余,他心系时局,研讨社会问题,从学理上提出解决之策,擘划现实走向,可谓学究天人。当时的英国社会遭受工业文明的侵蚀,举国上下唯利是图,致使道德缺失,人的心灵机械麻木,文化水准江河日下,社会精神陷入危机之中。然而,按照佩里·安德森和特里·伊格尔顿的说法,以思想贫血的经验主义和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为主流,英国社会培养不出社会思想大家,以挽颓风——批评家为主体的人文知识分子势必担此重任——马修·阿诺德当仁不让。
1866年,自由党政府下台之后,改良同盟组织民众在海德公园游行集会,要求普选权扩大,惠及城镇的工人阶级。伦敦当局十分惶恐,阿诺德震撼之余,笔走龙蛇,成就此书。在他看来,游行工人威胁到社会秩序,为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埋下隐患,应 “武功”、“文治”并用,作为应对之策:一边强力镇压,以警效尤,一边普及文化,以驯化心怀不满的工人阶级。通过对英国社会阶层划分,即把贵族、中产阶级和平民归纳为“野蛮人”(barbarians)、 “市侩”(philistines)和“群氓”(populace),阿诺德提出,英国社会变革,需要对每个阶级内部的少数“异己分子”(aliens)寄予厚望。这些人来自各个阶级、同时又游离于各个阶级之外。他们拥有“最佳自我”(超越阶级利益的理性),胸藏良知,可以利用教育、诗歌以及文学批评等手段,感化世人,唤醒他们的理性和良知。放眼欧洲思想文化史,赵老师指出,这些异己分子实际上就是人文知识分子,他们所担当的社会角色,类似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家,柯尔律治所说的“知识阶层”(clerisy),阿诺德同时代人托马斯·卡莱尔的笔下“精神贵族”(spiritual aristocracy)。
对于阿诺德对文化定义不甚明晰——一会儿说它是“对完美的追求”,一会儿说它是“美好与光明”,一会儿说它是“思想和言论的精华”,赵老师进一步阐明,文化是指一种理性的精神状态,不仅是利用高雅文学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用以检验固有观念和习惯、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文化可以使人避免机械盲从和因袭,可以用来匡正现代文明的弊病。阿诺德对英国社会阶级结构的文化分析使他的文化观念也就成为他改造英国社会现实而提出的政治策略。
结尾时,赵老师结合阿诺德遗风与影响,不仅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启发同学们研究新课题,同时与同学们探讨了当今世界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以及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此次沙龙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