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文论与文化研究沙龙纪要

时间:2012-10-19

主讲人:汪剑钊

时间:2012年10月12日 15:00——17:00

地点:1号楼544

纪要人:宋立君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沙龙成功举办了第十七讲,本讲的主讲人是汪剑钊老师。本期主题为:以赛亚·柏林与俄国白银时代。

          本期沙龙中,汪剑钊老师不仅为同学们介绍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读书心得,而且还以本次沙龙选题为例,向大家传授了文学研究的方法。汪老师首先介绍了以赛亚·柏林,突出介绍了他的思想特点,之后以柏林与白银时代中几位文学大师的关系、以及他与整个时代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为线索,将俄国白银时代整个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以赛亚·柏林生于1909年,卒于1997年,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著有《谈话录》、《苏联的心灵》、《浪漫主义的起源》、《俄国思想家》等。柏林从来不以哲学家自居,他认为自己是在实践中思考,是把读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的人。

         正如汪剑钊老师在其1998年参与主编的《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化丛书》和《俄罗斯白银时代思想文库》中所界定的,俄罗斯白银时代从19世纪90年代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以“哲学船”事件为结束标志,跨度大约为三十年。“俄国白银时代”的命名相传首先是由阿赫玛托娃的儿子提出的,但是有据可考的最早记录则是来自诗人奥楚普在30年代发表的一片论文中。

          白银时代是俄国文学、艺术、哲学都大放异彩的时代,对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艺术方面,康定斯基提出了绘画中的“点、线、面”理论,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诗人中有享誉世界的阿赫玛托娃、古米廖夫、曼杰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等等。白银时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上帝产生怀疑,他们开始思考:如果上帝是无所不能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人间留下如此多的苦难。他们开始思考神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神、人中间地带的观点,他们还对“恶”本身进行了辩证思考,认为“恶”也有积极的作用,这一系列思想都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起点。

          柏林出生于拉脱维亚,20世纪初随父母移民英国,同时他还是一名犹太人。拉脱维亚在20世纪初仍为俄国领土,但当地人说的却是德语,因此对于生于此,后来又移民英国的柏林来说,会产生一种身份的焦虑,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他后来的主要思想:多元主义。柏林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真理,比如仁慈和善也都只能是相对的,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仁慈,他还反对非此即彼的思想,他认为这种思想是独裁主义的源头,人们都应该有多元的选择,需要适度的妥协,他认为自由的概念也是“消极的自由”,自由只在一定范围内才存在。

          柏林出生于白银时代鼎盛时期,从小就接受到白银时代思想和文化的沐浴熏陶,“哲学船”事件虽然导致了俄国国内文化上的重大损失,但是俄国文化却也借此契机与世界文化发生了碰撞和交流,俄国文化被广泛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柏林作为侨民,接受到了各种文化的滋养,他作为俄国人,沐浴俄国文化,后来长期在英国定居,他又作为旁观者,审视俄国社会,他既能“入乎其内”又可“观乎其外”。

           1945年9月,柏林作为外交官回到俄国,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两位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谈话录》中提到了自己与这两位诗人的交谈。阿赫玛托娃甚至将柏林写入了自己的著名诗作《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中,称他为“来自远方的客人”。

          苏联文化的萧条一直以来都被看做是其自我封闭的结果,但是柏林却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文化的抵制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文化需要双方、多方进行积极主动的对话和交流。因此对于苏联时期国内的惨况,西方社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后,汪老师指出柏林从出生起就一直受到白银时代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追求都与白银时代的精神相吻合。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问题不仅涉及本次演讲主题,而且还深入到研究的方法和心得,汪老师一一进行了悉心地解答。本次沙龙在师生融洽讨论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