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期文论与文化研究沙龙纪要

时间:2012-11-14

主讲人:赵国新

时间:2012年11月4日15:00—17:00

地点:1号楼544会议室

纪要人:武辰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沙龙第十八期主讲人是外国文学研究所的赵国新老师。本期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沙龙的主题是“英国的卢卡奇: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起源”。

        本期沙龙主要围绕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开山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的生平行谊及其两部核心著作《幻象与现实——诗歌起源研究》(Illusion and Reality—a Study of the Foundation of Poetry,1937)与《传奇与现实主义》(Romance and Realism,1970)展开。

         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Christopher Caudwell, 1907-1937)原名Christopher St. John Sprigg,出身自伦敦一户报人家庭,其母是一位插图画家。受此影响,早慧的考德威尔十五岁便投身报业,供职于家乡的Yorkshire Observer报社。1925年,他又与其兄合作出版时值风靡的航天类书籍。此时的考德威尔俨然一副资本家身份,在1926年的总罢工中,他还充当破坏运动的志愿者。直至1933年,兄弟俩的出版社因合伙人携款潜逃破产,接触了苏联正统马克思理论著作的考德威尔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使人道德败坏。他于1935年加入了英国共产党,却因行事低调而籍籍无名。最终,1937年,考德威尔在西班牙内战——一场惨烈的左翼青年的圣战中丧生。诗人奥登评论道,“真正的三十年代属于考德威尔这种知行合一的人。”

        接着,赵老师具体讲解考德威尔的两部核心著作。在《幻象与现实》中,作家将文学起源演变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进行平行比较,指出文学作品不论在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气韵上均与社会劳动分工遥相呼应。在书的开篇,不同于以往人们秉承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号子、摹仿现实生活”的观点,考德威尔提出,诗歌来自原始部落的节庆仪式——预演来年五谷丰登以激励辛勤劳动。他强调诗歌通过憧憬理想世界摆脱乏味的乌托邦幻象功能。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细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揭示它们与各自社会背景的对应关系。首先,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社会中弥漫着一种大胆放纵、不受节制、崇尚绝对自由的意识形态,此时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如: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帖木儿,莎士比亚创造的麦克白)豪放不羁、力求自我实现,充分体现个体主义精神。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不断对土地贵族做出妥协让步,社会生活处处要求克制、适度。反映在新古典主义文学,推崇理性,提倡秩序、规范,以蒲柏文字精美、对仗工整的英雄双行体为集大成。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从附庸摇身一变成为蔚然大国,以全社会的代言人自居。他们深信人性本善——“人生而自由但处处受到禁锢”,反抗社会习俗规范。考德威尔对当时的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进行阶级分析:拜伦因深知自己所属的贵族阶级必然衰落,便积极靠拢资产阶级。在他身上凸显了一种利己主义的无政府倾向。他笔下也尽是唐璜式人物——顾影自怜、多愁善感、埋怨社会扼杀天才。雪莱自诩受苦大众的代言人,逆写历史,为当时受到严重束缚的工业大做翻案文章。华兹华斯体现了法国革命时期英国资产阶级普遍心态:既然卢梭式的“自然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遂追求心态上的自由。小资产阶级的济慈,对现实的认识较为清晰。他厘定了那个时期的基调,即“革命”就是逃避现实,幻想一个曼妙可人的新世界。

        考德威尔的另一部作品,评论莎士比亚以来文学的《传奇与现实主义》,固然在内容上和《幻象与现实》有重叠交集,至于它的意义所在,赵老师归纳为两点:(1)它反对文学史编纂中两个流派斗争的陈旧范式,比如说,现实主义就包含了古典主义的冷静客观与浪漫主义的狂热激情;(2)它发现了英国长篇小说的认识论。考德威尔打通文理,指出小说视角、小说的认识论与经典物理学认识论之间内在联系。遵循牛顿主客体相分离、自然界绝对客观的认识论,18世纪的笛福、斯威夫特等作家根据社会风貌创造出一个虚构世界,并依仗艺术家眼光,一种貌似超然的客观的态度对此评头论足。19世纪,“测不准”原理诞生,揭示出观察对象绝不客观并且依时空变化而改变,所谓的客观是思维本身、社会规范强加诸客体的。认识论陷入危机,逐渐趋向相对论。此时的文学作品(如,康拉德、乔伊斯、詹姆斯),全知全能叙事者悄然隐退,叙事时间不断变化。

        另一方面,赵老师指出,考德威尔的文学批评理论于多处体现西马先声:如,他的艺术的乌托邦的功能类似于布洛赫、马尔库塞的文学的解放功能;文学与社会经济的对应关系契合吕西安·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对流行文化批判远远早于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霍克海默的理论。

         最后,赵老师总结道,正照应了德曼“洞见总是以盲目为代价”,考德威尔的著作、理论是瑕瑜互见的。若天假人以年,他定能够克服三十年代的教条主义,摆脱行文仓促、思维跳跃、视角狭隘的局限。我们对待考德威尔的遗产,不应把它作为一个机械的完整的体系,而是要当做争议的泉源来进行反思。本次文论与文化研究沙龙圆满结束,同学们获益匪浅又意犹未尽。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