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创伤之展翅——纪念诗人策兰
主讲人:王家新
地 点:逸夫楼402室
时 间:2010年3月20日15:00—17:00
纪要人:刘健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团委与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言心文学社承办的“作家论坛”第十一期论坛的主讲人是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先生。他以《创伤之展翅——纪念诗人策兰》为题作了精彩的讲座。
讲座一开始,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同学就为全场朗诵了保罗•策兰早期最为有名的诗篇《死亡赋格》,随后王家新老师播放了策兰自己朗诵这首诗歌的录音,那克制着的充满悲愤的声调撞击着每一个在场听讲座的人的心弦。王家新老师首先对《死亡赋格》这首诗做了简要的分析,简单讲述了其中有名的意象“金色头发的玛格丽特”和“灰色头发的苏拉米斯”,指出策兰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王教授讲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批判学者中,阿多诺说过这样的话“在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是不可能的”,用这种语调来替那些在奥斯威辛的毒气室中哀唱的千万亡灵道出最后的挽歌。
顺着王家新老师的思路,大家都不禁陷入了这样的一个追问:究竟怎样才可以治愈这种海涅式的,策兰式的创伤。王教授用一首诗歌代替策兰回答了这个问题。讲座进行到核心部分,也就是对于策兰晚年的一首诗歌《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的细读。
策兰医治创伤的方式是奇特的,他用自己对这种创伤的忠诚来医治他的伤口,并最终带着伤口创作。这是令人惊异的诗歌迸发,他转向自己那些带着希伯来思想的国度,转向那些能够让他飞翔的西里尔字母,发现了一个朝向东方的家乡,一个反日尔曼的伊甸园。
“创伤之展翅”蕴含着一种“孵化”的隐喻,正是靠着这种海涅——策兰式的创伤,正是这种“创伤的孵化”和“语言的炼金术”成就了策兰的诗歌世界,让神灵的力量重新运行在他的想象力和语言之中。策兰所创造的“创伤之展翅”。是一个诗歌的世界,历史和语言的存在形而上地被赋予了诗的含义,是一个诗人“存在的诗学”,诗歌中广泛运用对位法。策兰的诗歌是对“奥斯威辛”的一种反响,属于我们这个充满语言冲突,文化分裂,身份焦虑的年代,他指向了诗歌的未来。
王家新老师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策兰,通向“奥斯威辛”之后的诗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