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作家论坛纪要

时间:2010-04-24

从诗歌的常识谈起

作家论坛第十二期(纪要)

题目:从诗歌的常识谈起

主讲人:潞潞

时间:2010年4月24日 下午15:00——17:00

地点:主楼244教室

潞潞,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山西省文学院副院长。一级作家。70年代末,受朦胧诗影响写诗。著有诗集《肩的雕塑》、《携带的花园》、《潞潞无题诗》、《一行墨水》、《潞潞短诗选》。曾获“人民文学优秀诗歌奖”、“赵树理文学奖”。

诗人首先给我们介绍了诗歌的定义。何谓诗歌?“诗”字是一个言字旁和一个寺庙的寺组成,这个汉字结构反应了诗歌最初的本质,我们都知道诗歌最初是用于祭祀的。著名的文学家鲁迅曾说过,诗歌起源于劳动的号角。他说的没有错。拿《诗经》来说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总集: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早期的诗歌,题材都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劳动中。和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这些诗歌不同之处在于:早期的诗歌很注重音乐节奏,诗歌是以音乐的形式被演绎,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诗歌和散文很类似。诗歌就是一种散文化的文体。古代的诗歌很注重音律节奏,发展到近代,诗歌失去了它音律方面的特色,而更加贴近生活,重视的是自然节奏,诗歌的语言也更加口语化了。

第二点谈到的是关于诗歌想象力的问题。诗歌是高度概括的艺术,它总留有许多艺术空间,这在诗歌中就叫意境。很多诗歌名句如: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剪刀,多么形象。一个优秀的诗人,他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基础上运词造句,创作出来的诗歌才能被称为精品。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诗人,但是真正算是优秀的诗人却不多。他给大家念了一首艾略特的诗《我最后一次看到充满泪水的眼睛》

我最后一次看见的充满泪水的眼睛

越过分界线这里,在死亡的梦幻王国中

金色的幻象重新出现

我看到眼睛,但看不到泪水

这是我的苦难……

潞潞老师说要成为一个诗人,必须得是有才之人,脑袋里充满了美好的词汇,但艾略特有所不同,他的这首诗词汇单一,结构复杂,意向复杂。诗歌中的关键词是眼睛和泪水,反复出现眼睛,泪水,可是没有提到艾略特自己。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诗歌现象,即诗人的隐身,在诗歌中诗人将自身形象隐去,利用一切夸张的东西,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实践告诉我们,越是夸张的事物越利于情绪的表达。在早期诗歌创作中,诗人花费很多的心思来遣词造句,力图将整首诗歌都塑造成为美言绝句,这样的形式有利有弊。一方面是给予了广大读者以优美的文学享受,另一方面受了文学辞藻的约束,很多生活化的东西无法表现。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很多诗人单纯了为了追求文字优美,生硬的堆砌华丽的词藻导致作品失真失实,读者根本不知道诗人在讲什么。这样的社会环境需求下,诗歌的语言进一步的又发展成了白话阶段。这也就是平时大家接触到的诗歌。

潞潞老师接下来谈到的是诗歌和散文的区别。散文与诗歌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点,既然两种文体如此相近,那么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首先,从语言上来说,诗歌和散文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散文不讲究韵律,而诗歌的语言讲求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第二,诗歌具有无目的性,没有终点站,长短不限。散文讲求形散神不散,字字句句虽然关系不紧密,但却与中心思想切实相关。第三,诗歌和散文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的内核不一样。散文承载更多的内容,反映问题更广泛,作者发挥的余地更大。

老师最后谈到的是诗歌的意境。意境作为诗歌的灵魂,曾是古典诗判断的标准之一。一首古诗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境的高低。所以古代人对意境要求很高。现代诗就不同了,意境不再显得那么重要。这和社会也有一定的关系,现在社会发展了,可看可听的媒介到处都是,人们不再倚重于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人们的审美兴趣发生了改变。伦理是古典诗歌的第二评判标准。杜甫的诗歌之所以流传千古,因为他在这方面很出色。现代诗歌偏重于理性,思考。例如叶芝的诗歌《幻像》,当代中国诗人蓝蓝的诗歌。总的来说不确定性和多义性成就了现代诗歌。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