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12-12-10

主讲人:苏海音博士(Dr. Susana Sanz Giménez

主持人:汪民安教授

时间:2012年12月4日(周二)15:00—17:0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1号楼544会议室

翻译:汪影秋

纪要人:杜玉生

       本期外国文学研究所“文学与文化研究论坛”主讲人苏海音博士 (Dr. Susana Sanz Giménez)现为《Art in China》杂志执行主编,曾担任过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亚洲当代艺术教授、研究员。苏海音博士以“西班牙绘画传统之旅:从埃尔·格列柯到毕加索”为题,图文并茂地生动展示了西班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绘画传统;通过分析毕加索作品中的西班牙绘画传统元素,展示西班牙其他绘画大师的作品,尤其是埃尔·格列柯,委拉斯贵支和戈雅。

       苏海音博士首先以一则关于毕加索身份的趣闻开始本次讲座。毕加索是西班牙人,出生于马拉加,但在法国生活过很多年。之所以对他的出生造成误解,是因为有很多学者特别是美国的学者将其归为法国派的一员。毕加索的性格和人生轨迹使许多学者将他看作一个“局外人”,一个总是处在他所处的环境之外的艺术家。比如他虽然居住在巴黎,但是始终保持着他作为外国人的身份,他是立体派的创始人之一,而立体派既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透视法概念之外,又在这一概念之内。毕加索作为一个善于打破传统的大师被载入史册,但他最终想成为普拉多和卢浮宫艺术大师的传承者。他想成为历史,但又通过不断地跳出以前的风格来否认这一点,人们无法将其准确地归类:他可以白天用传统方式画画,晚上又变成一个立体派画师。1939年佛朗哥上台的时候,毕加索作为左派被永久放逐,后来由于怀旧他又回归到西班牙传统。这里说的传统是指对后辈起推动作用的大师和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文化传说。

       西班牙的绘画传统是反意大利文艺复兴主义的,三百年间由埃尔·格列柯,委拉斯贵支和戈雅发展起来。西班牙反古典主义可以上溯到十五世纪末期,这一时期的西班牙绘画受到佛兰德绘画的影响,人们对希腊拉丁古文化缺乏兴趣。这种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科学透视法、注重线条以及人体比例等特点相去甚远的风格延续了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在埃尔·格列柯的画作中有所体现。毕加索1881年生于马拉加。1902年,普拉多美术馆举办了埃尔·格列柯的画展,那时毕加索因为他奇怪的风格受到诟病,他正是受到了格列柯作品的启发,在马德里时,毕加索去托雷多参观了格列柯的《欧尔加斯公爵的葬礼》,从此格列柯成为他的图片库中一部分,尤其是在蓝色时期。

埃尔·格列柯

格列柯是文艺复兴后期具有个人风格的一位画家,希腊人,但在西班牙生活和工作了四十多年。1577年格列柯来到托雷多,画风开始走向成熟。刚开始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意大利大师的影响,但是他很快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是:特别修长瘦削的人物,幻觉般的用色,色彩对比强烈,人物表情丰富,不确定的背景环境,对空白的恐惧。1577年,托雷多大教堂请他画《剥去基督的外衣》,内容是耶稣受难记的开始,也就是最后的晚餐之后发生的事。格列柯采用以耶稣为中心,其他人环形围绕在耶稣周围的构图方式。1586年格列柯受命为托雷多的Santo Tomé教堂画《欧尔加斯伯爵的葬礼》,这是他最有名的作品。

毕加索

毕加索的蓝色时期(1901-1904):蓝色时期开始于巴黎,在巴塞罗那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描绘的是社会边缘人群但并不批判社会,超出时间和空间的模糊的背景,与格列柯的联系表现在修长的人物上,重大的主题,带有悲观色彩的蓝色的运用,人物之间相互没有联系。《卡萨赫马斯之死》,创作背景是毕加索在巴黎听说他的朋友卡萨赫马斯自杀了,对脆弱、衰老和死亡非常敏感的他几个月后在巴黎创作了这幅作品,将他的朋友刻画为爱的殉道者,采用了《欧尔加斯的葬礼》的构图方式。

毕加索立体主义的起源:《亚威农少女》。在《亚威农少女》中,毕加索也受到了格列柯的启发,《亚威农少女》开启了立体派的风格。在《亚威农少女》的面具上,展现出强烈的雕塑风格。画中的场景是巴塞罗那唐人街的一个妓院。左边的人物保持着一个神圣的姿势,就像古伊比利亚的雕塑。右边的人物凹陷的鼻子反映出非洲面具的影响,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毕加索以一种刀削斧砍的方式来刻画人物。

迭戈·委拉斯贵支

在他初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接受的反古典主义的教育和训练,最有名的是《煎鸡蛋的老妇》,人物和物品的线条刻画非常到位,通过一道强烈而紧凑的光线突出了画面结构。他与格列柯不同之处是采用自然主义画法而不是风格主义,相同之处在于将主要人物都集中在近景中,而风景放置在画面的角落里。1627年委拉斯贵支成为费利佩四世的宫廷画师,负责为费利佩四世和他的家人画画,为皇宫画装饰画。在那时期的作品《巴克斯的胜利》中仍然存在着自然主义的风格,与古典主义不同的是委拉斯贵支采用了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风格,画面主题就像是农民的聚会。委拉斯贵支在开始画画时对画面布局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而喜欢根据画的进展来进行调整修改,使作品更加完美。他很少会事先描绘好线条,他仅仅是先画一个非常简略的草图。在他的许多作品都可以看到有趣的修改的痕迹,画中人物的轮廓经过层层堆叠,有时是改变了位置,有时是增加或减少了一些元素。在他后期的创作中,委拉斯贵支放弃了一些在意大利学到的绘画理念,比如在《巴利亚多利德的巴勃罗》中,人物仿佛是浮在背景上,马奈的《吹笛手》就是受到了这种画法的影响。《长矛》画面展示的是西班牙军队在占领了一座城池之后,从荷兰人Justino的手中接过城池的钥匙。这幅画的内容是画家杜撰的,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件事。这幅画标志着委拉斯贵支绘画技术的成熟,在这幅画中已经不存在过去塞维亚纳时期那种风格了,而是采用了新的方法捕捉光线。他的手法也变得非常娴熟流畅。在这幅作品中委拉斯贵支完成了自己风格的创造。《宫娥》画面的中间是玛格丽特公主,两边是她的侍女,也就是宫娥,右边是两个侏儒。后方昏暗的地方有一个贵妇和一个守卫,在远处门口的地方是皇后的事务官José Nieto,左边有个昏暗的人物从后面往前看,那是画家自己,墙上的镜子里是腓力四世和和他的夫人马里亚纳,在西方绘画中,这是第一次画家自己和他的雇主同时出现在画中。值得注意的是委拉斯贵支通过采用明亮的近景和模糊均匀的地面将观者所处的现实的空间和画面中的近景结合起来,并在两者之间营造出了一种相连续的幻觉。在《纺纱女》中,展示的是关于阿拉克尼的传说,但是在画面中画家并没有将主要内容也就是关于阿拉克尼的寓言在近景中,而是将其放在背景中,展示的是阿拉克尼与女神对峙的一幕,这是与古典主义不同之处。在这些画中我们看到了委拉斯贵支最终的风格,采用了大胆的笔法,近看似乎毫不相关,远看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这种风格影响了马奈和后来的一些印象派画师。毫无疑问,没有戈雅,毕加索也不可能创作出他最有名的《格尔尼卡》。

戈雅

戈雅是开启了浪漫主义风格的画家和雕刻家,当代艺术的先驱和20世纪的先锋艺术家。

学习了晚期巴洛克主义,1770年游学意大利,在那里接触到了新古典主义,回到马德里之后,不得不迎合那些贵族的喜好创作了一些作品,比如《阳伞》有着三角形的构图和明亮的配色。1792年戈雅在马德里生费尔南多美术学院惊醒演讲时发表了自己关于艺术创作的观点,认为应该给予画家足够的自由空间,不应该局限于狭隘的规则,宣扬独创性,倡导自由创作,为现代主义辩护。1800年戈雅创作了《卡洛斯四世之家》,和委拉斯贵支一样,戈雅也把自己与皇室成员画在了一起。《裸体的玛哈》与《穿衣的玛哈》。这一对作品据说是应manuel Godoy 的要求创作。最开始并没有想要创作这样一对作品,画穿衣的玛哈是为了遮盖裸体的玛哈。有人认为画中女子并不是任何现实中的人物,也有人认为是美丽高贵的阿尔巴公爵夫人。仅从美学上来说,画中女子丰腴的形体和丰富的色彩就非常吸引人。构图采用的是新古典主义的方式。这幅画也启发了马奈的《奥林匹亚》。西班牙遭到法国入侵后,戈雅的创造了新的创作风格。这一期戈雅的作品反应的是这个恐怖的时期,他的作品《战争的灾难》控诉了战争中的各种残酷,完全脱离了英雄主义,任何人都可能是战争的受害者。《8月3日夜杀起义者》是其中一个代表作,这幅图中被灯照亮的起义者们与处在黑暗中看不见脸的枪杀者形成鲜明对比,起义者中最重要的人物双手高举成十字架状,穿着白黄两色的非常明亮的衣服,神情仿佛耶稣,两方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但戈雅创作的最高峰是他为自己的房子的做的装饰画:黑色绘画系列。在这些作品中戈雅引入了现代主义风格和20世界最重要的先锋运动的元素。

论坛最后,汪民安教授作了精彩总结,并与苏海音博士就西班牙绘画传统与哲学、政治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对话。参加论坛的师生就西班牙现代艺术的未来走向及如何欣赏绘画等问题与苏海音博士展开讨论。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