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13-10-29

题目:海涅作品中的死亡母题

主讲人:贝恩德·科特兰德教授(Prof. Dr. Bernd Kortländer)

时间:2013年10月22日16:00-18:0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1号楼544会议室

记录人:林晓萍

         此次论坛由北外外文所与德语系合办, 主讲人是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海涅研究所所长贝恩德·科特兰德教授(Prof. Dr. Bernd Kortländer)。论坛由文学所所长王炳钧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所、德语系等单位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贝恩德·科特兰德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海涅作品中的死亡母题》——在讨论死亡主题在海涅作品中的变化发展的同时,描述海涅一生的概况,报告与他的“海涅作品的校勘与研究”这一研究领域密切相关。报告的重点在于探究海涅的作品并考察死亡主题在其作品中的反映及演变。

         贝恩德•科特兰德教授指出,海涅的一生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德国阶段:1797—1831年;2、法国阶段:1831年—1848年;3、卧病在床阶段:1848年—1856年。海涅在每一种阶段对于死亡这一主题的描述和表达都是不尽相同的。在第一阶段,海涅深受德国浪漫派以及施莱格尔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人只有舍弃现在的生活才能获得人生的真谛。随后报告人举了克莱斯特的例子,证明该思想对于作家的影响,即只有通过诗意的死亡才能净化人的灵魂,同时还列举了诺瓦利斯的断章,即“生命是死亡的开始”,此时海涅是想通过旅行去寻找他自己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定位。在第二部分,海涅作为记者密切观察法国大革命的经过,并和卡尔·马克思结交。在此过程中,海涅写下《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此时,海涅试图通过对德国历史、宗教、哲学的描写向法国人塑造一个德国形象。到此为止,海涅对于死亡这一主题已经开始持批判态度。第三阶段,海涅因为患病而瘫痪在床。在此期间,海涅对于死亡的观点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他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最后一个字,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通过他最后的写作,海涅详细地描述了死亡的过程,并强调,生命与活力才应该是文学的标志,而不是死亡。

        在此基础上,主讲人以海涅的一些诗歌为例考察了海涅对于死亡这一主题的态度的演变。从对浪漫主义的死亡的思念,到对死亡的批判,最后则是对生命与活力的强调。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海涅以文学手段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

         随后参加论坛的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论坛圆满结束。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