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6日下午3点至5点,第55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在1号楼544会议室举办。此次论坛邀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梁展教授主讲,题目是《王国维“境界”的西学来源》,由文学所副所长姜红教授主持。来自文学所的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此次论坛。
梁展教授首先指出,王国维的思想重心或说学术兴趣,有一个从哲学到文学再到史学的转变过程。他试图通过三个方面的考证和阐释揭示上述转向的原因。第一是王国维早期的学术兴趣和翻译工作。他列举了学界对于王国维“境界”一词的溯源,并提出可以暂时撇开该词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关系,而把它放在王国维早期翻译著述这一具体语境中考察。他经过仔细考证,发现王国维的“境界”一词是沿用了日本人立花铣三郎对瑞士教育家许格《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的翻译。第二是探讨“境界”如何由心理学/科学术语变成诗学/文学术语。梁教授认为,填词的成功使王国维的学术兴趣从哲学转向文学与文学批评。他通过对许格《心理学原理》的考察,发现其中有关人类精神发展三阶段的观点来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及其学生罗森克朗茨的思想。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心理学。王国维从1903年开始研习叔本华哲学,叔本华反对黑格尔形而上学心理学,强调生命意志,这使得王国维对哲学有了真正的兴趣,但当他读到康德时又失去了兴趣。可见王国维此时没有意识到西方哲学行而上传统的没落和反行而上的潮流,仍旧把创作是否能达到某一高度或阶段作为评价标准。不过王国维已经把人的情感及其对认识的影响考虑在内,区分了“有我”和“无我”之境。第三是把“境界”视为通达人类精神自由的途径。在写作《人间词话》时,王国维再读康德,并对康德的审美“天才观”作了修正。康德认为真正的艺术应当是天才直观的产物,表达物应当成为其所是的自然、自由的状态,而王国维认为艺术创作中除了天分,还应当有后天的努力和学习。艺术来自人的精神历史,而不只是自然。所以必须通过历史来了解精神,而不仅仅是依靠直观。梁教授认为这种理解使得王国维后期更加注重史学。
在讨论环节中,梁教授和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就研究方法与态度、王国维“三境界说”与康德美学的比较、王国维之死的谜团等等问题作了饶有趣味的探讨。
(牟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