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11-11-28

时间:2011年11月24日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417教室

记录人:武雅琼

 第54期文学与文化论坛暨英语学院文学论坛于2011年11月24日在英语学院417教室举行,此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和英语学院共同举办,由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马海良教授主持。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申丹教授。申教授以“外语教师科研创新”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多年研究的宝贵经验和方法,让到场听众收获诸多,颇为感动。

申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在科研中进行创新。第一是不迷信广为接受的权威观点。在研究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文学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相信国外的一些权威观点,特别是在西方已成定论的观点,这就阻碍和束缚了我们的思维。无论是理论还是作品阐释,已成定论的东西也可能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是错误,因此我们读作品时要带着一种开放的心态。申教授以爱伦·坡(通常被认为是持有唯美主义文学观)和凯特·肖邦(其作品通常被认为反映女性主义视角)为例,把自己如何利用文本内外的材料和证据对传统观点进行反驳并取得成效作了详细而有力的说明。申教授的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阐释已经在西方权威刊物上发表并获得学界的认可。

第二是从反面寻找突破口。申教授指出,当学术界对某个问题的意见达成一致时,很可能会忽略反面的意见。如果能采取逆向思维,可能会取得某种突破。申教授以叙述视角中的一个问题为例对此进行了说明。她指出,传统上人们会区分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认为它们是对立的。但在现代作品中经常出现第三人称叙述者用小说人物的眼光描述事物的情况。研究者们发现这一方法和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在视角上是非常相似的,只是叙述者和人物的关系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认为两者是基本一致的。申教授独辟蹊径,详细考察这二者的不同之处,并逐一论证了自己的观点。申教授由此指出,探讨打破规约的现象(例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受规约的视角分类的束缚)也是创新的一种方式。

第三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修正所借鉴的模式。申教授说,在研究外国文学和翻译的过程中,她感到英语和中文在语法规范等方面的不同常常会影响到对翻译文本的阐释。例如六十年代以来,多种引语的表达方式(尤其是自由间接引语)备受叙事学界和文体学界的关注。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被引到中国后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自由间接引语在英文中由于时态、人称等的明示,易于察觉;但在中文中由于主语指代不明而难以判断。关注这种差别对译者和研究者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挑战。

第四是通过跨学科研究达到创新和超越。申教授着重提出四种具体的方法:总结探索、分类评析跨学科研究的新发展;理清跨学科研究中出现的混乱;透过现象看本质,化对立为互补;通过跨学科优势做出创新性成果。对于每一种方法申教授都从自己近些年来所做的文体学和叙事学的研究中撷取适当的例子予以说明。

发言最后,申教授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做出更多学术创新成果。在提问环节,外文所的姜红教授提出,因为从事英美文学的研究者分为各个层次和阶段,请申教授针对不同阶段的创新给出一些建议。申教授强调了整体细读的重要性,包括文本内部、文本之间以及文本之外的研究资料。她认为,仔细考察追踪文章的潜流(under-current),对理解作品深层意义和颠覆以往固有定论都有积极意义。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