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11-11-17

时间:2011年10月13日19:00-21:0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1号楼544会议室

记录人:张赟

外国文学研究所第53期文学与文化论坛由北外文学所与德语系合办,主讲人是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德国-东亚科学论坛主席的卡琳·莫赛尔·封·菲尔赛克(Frau. Dr. Karin Moser v. Filseck),她的报告题目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一个反叛者的神话和历史。莫赛尔围绕普罗米修斯这一希腊神话中的重要形象之一,考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文学家对这一形象的解读和创作。本次论坛由外国文学所所长王炳钧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所、德语系的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作为希腊神话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由埃斯库罗斯(Aischylos)在公元前400多年创作。莫赛尔教授首先考察了作品的产生年代,从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出发,认为作品创作于公元前479年到420/10年间,是对当时两场历史战争的反映:波斯战争(Perserkriege)和奥林匹亚众神与泰坦巨人(Titanen)之间的战争。莫赛尔教授详细介绍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普罗米修斯与其他诸多神话人物形象的关系、剧本演出中舞台设置和演员表演的细节等问题,并深情并茂的朗读了神话诗歌中的选段及话剧表演中合唱的片段,分析了普罗米修斯作为反叛者的形象在希腊神话中的意义以及作品如何对当时古希腊历史战争进行再现。

随后,莫赛尔介绍了由Gerhard Marcks于1948年创造的雕塑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之二》。她通过投影仪向大家展示了这一近代美术作品,并详细阐释了作品在创作背景、人物造型、主题思想等方面与古希腊诗歌作品的关联和区别。在雕塑中,普罗米修斯的头、膝盖和手处于同一水平线,脸则向内弯曲,两只手被束缚在一起,肩膀、头和手之间构成一个框形,整个人物处于一种向内向下的自省的痛苦状态中。她指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之二》正是艺术家对于二战历史这一特殊事件的反思,普罗米修斯更多的被阐释为凶手与受害者的双重角色,是二战后接受惩罚、承担责任的个体形象的反映。

最后,她还介绍了歌德和加缪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形象。在歌德笔下,他是追求正义和真理的化身,也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传播者。在加缪看来,对普罗米修斯的解读反映了历史进程的变迁,经历了从教者到英雄再成为神的过程。20世纪的普罗米修斯形象则可以解读为拥有绝对极权的统治者。

在莫赛尔的报告之后,各位同学就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名字、善与恶的形象、普罗米修斯究竟归于正义还是反叛角色等问题与教授进行了积极的讨论。论坛在友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