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德语文学作为德意志民族文化记忆场
主讲人:冯亚林教授
评述人: 王炳钧教授
时间:2011年12月30日10:00 – 12:0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1号楼544会议室
纪要人:王绚
本次论坛邀请了四川外语学院的冯亚林教授主讲,主讲的题目是“德语文学作为德意志民族文化记忆场”。
首先,冯教授对 “记忆场”这一概念做了简单的界定。“记忆场”源于法国学者罗拉,在《记忆的场所》一书中罗拉提出记忆场的三个维度特征,即物质性、象征性和功能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记忆的形成过程充满了矛盾和变数,记忆场指向的不是僵化了的形象或者概念,而是一种处于变迁或张力之中的文化现象。由此看出,记忆场具有某种延伸性,它从位点出发,却能够通过它的想象性延伸成空间。由此冯教授联想到了哈布瓦赫的“记忆图像”和阿斯曼的“记忆形象”概念,阿斯曼主张用“形象”替代“图像”,这是因为“记忆形象”不仅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关联性,而且注重群体的关联性、重构性和叙述性。阿斯曼把记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记忆有空间化的倾向,群体与空间构成一种象征性的本质的共同体,促使记忆发生记忆形象。冯教授指出,她演讲的题目“文化记忆场”中既包含了罗拉的“记忆场”的概念,强调记忆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又用到了阿斯曼的“文化记忆”概念,强调记忆的叙述性。
经过简单的概念的引入后,冯教授试图用“文化记忆场”这一概念来言说德语文学作为发展中的、经历了两百多年构建和重构的、具有机构特征的知识体系中的文化记忆现象。
作为讲座第一大部分,冯教授探讨了文学与教育的问题。在十八、十九世纪,教育与启蒙、文化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十八世纪末,文学与艺术服务于人类的道德进步的关注逐渐被美学教育所取代,教育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强调人的核心地位,教育的理想是在个体层面上成为人,在集体层面上塑造人;二是关于人的教育的抽象性;三是教育在这一时期推崇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文学思考的出发点大多是“人”“人类”“人性”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教育是个体对文化记忆的参与和接受,是文化记忆在实现现代化社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冯教授认为,十八世纪德语文学承担的启蒙任务及它后来的美学教育理念不外乎是文化记忆的一种特殊形式,而这种形式在十九世纪则更加普遍化、机构化、绝对化。
在第二部分中,冯教授从体裁和主题两方面集中讨论了作为文学体系的文学中的文化记忆问题。
在体裁方面,冯教授着重研究了德国式的成长与发展小说和历史小说两种体裁。冯教授将德国式的成长与发展小说看做德国市民阶层在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从现实需求出发以文学的方式参与文化记忆建构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反应了市民阶层自我发现和自我塑造的愿望和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小说是文学对市民阶层读者精神需求的回应。具体来讲,教育小说有两条主要的文学传统,即欧洲的自传文学和流浪汉小说。在十八十九世纪,教育小说成为德语文学的主导载体,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被奉为教育小说的典范,通过对其接受史的梳理,冯教授总结认为有两种主要的解读方式,一种解读方式认为把该小说中个体的自我教育过程视为一种规律性的过程,主人公通过友谊、爱情、危机、与现实世界的矛盾才能达到与自身、与社会和上帝的和谐;另一种解读方式源自德国浪漫派代表人物施莱格尔,施莱格尔从歌德的麦斯特中看到的是反思与反讽,贯穿这部小说的是自我创造与自我毁灭的双重结构。
另一种冯教授着重探讨的体裁是历史小说。在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小说叙述的是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和特殊事件, 历史显示为父辈曾经经历过的我们的历史,是与现实有密切关联的前故事,历史小说的着眼点主要是民族历史和身份的构建,它与教育思想有关,关注对集体的地区的民族的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历史小说则体现出一种回忆与反思并重的历史意识,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德布林的《华伦斯坦》,历史小说对历史的批评效应体现在对历史的阐释上。第三帝国时期的历史小说分化为两个阵营,一部分历史小说家追随法西斯,成为法西斯鼓吹和宣传自己的媒介;与之对立的则是流亡作家创作的作品,如亨利希曼的《亨利四世》。
随后冯教授举例介绍了另外一种文学体系——主题。主题能够超越单个作品,在文学传统中不断被识别,主题不直接与某个具体的历史语境挂钩,每一个文学主题都有着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意义,同时每一个被识别的文学主题也都有自己的历史,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字面意义,还有其深层的社会文化意义。冯教授以秩序和荣誉两个主题为例,介绍了主题与记忆的关系,即主题既是记忆的产物,又是记忆的对象,同时它还代表着一定受时代和文化影响的价值观。安静和秩序是德意志十分典型的特性,它无处不在,渗透在私人、社会和政治生活之中,也突出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十九世纪克莱斯特的中篇小说、二十世纪黑塞的《荒原狼》、棱茨的《德语课》等。此外,荣誉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就体现了不同阶层的荣誉观的差异。
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与会的老师同学踊跃发言,表达了自己对冯教授演讲的看法和理解,并就不懂的地方向冯教授提问。黄晓晨老师就“记忆场”“记忆图像”“记忆形象”等概念的界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冯教授就此展开深入探讨;王绚同学向冯教授请教了关于记忆的叙述性问题以及叙事和叙述之间的区别;王炳钧教授与冯教授讨论了十八十九世纪女性的荣誉观的问题;杜娜同学向冯教授了解了Bildungsroman与Entwicklungsroman之间的区别。讨论期间,同学们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