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年6月27日下午4:00
地点:1号楼544
主讲:李鸥
题目:华兹华斯《序曲》中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复回忆
纪要:朱欣慰
本期文学与文化论坛的主讲人李鸥老师本科及硕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英语系。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浪漫主义及现代文学,曾出版《想象力的轮回》(1997)等学术著作。本期论坛,她所讲的题目有关华兹华斯在其作品《序曲》中对法国大革命的回忆。
华兹华斯的人生经历中,有很多方面都与法国大革命或者法国紧密联系。生于1770年卒于1850年,他曾多次游历法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次年,华兹华斯第一次到访法国。在他的作品《序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与现代性的勾连。有评论家认为,《序曲》第九和第十章的很多内容都是对当时历史状况及人内心反应的深刻呈现。记忆在《序曲》中频繁出现,而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的双重意识,并提出了对赤裸回忆(naked recollection)和后继沉思(after meditation)的思考。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回忆在第十章也有直接呈现。
“革命”(Revolution)在牛津英语字典中被定义为1.循环运动;2.变革、剧变;3.观念、讨论、考虑或反思中的反转。在《序曲》中,华兹华斯多次提及到的是革命的循环及反转,尤其在第九和第十章有大量相关的词语出现在诗行中。柯勒律治曾提议华兹华斯写诗给那些在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后丧失希望与信念的人们留作某种纪念。华兹华斯有两种回忆,第一有感于突然的发生,第二有感于当时的美妙盛况。如果第一种回忆属于具体化的个人,那第二种回忆属于普遍化的历史。也正是在这样的双重回忆中,作者试图在革命中寻找自我。第一种回忆中,他清楚地认识到作为英国人的异客身份,而在第二种回忆中又转为一种超越的姿态。其中,前一种身份又与爱国者紧密相连。
“爱国者”(Patriot)在牛津英语字典中被定义为热爱某一处,为某一原因做出贡献或支持某一理念的人。在华兹华斯的两种记忆中,他始终在为客与非客间摇摆,而似乎成为一个效忠者。对法国大革命的两种回忆是相反的,这也正是革命本身所蕴含的意味之一。华兹华斯看似爱国者或效忠者,但实际上却是个诗人。而造就这位诗人的,正是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引用济慈的说法,华兹华斯的天才智慧正是黑暗中的探索力量。
到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积极参与讨论,主要问题集中在法国大革命、历史记忆与文本关系等方面。讨论广泛而深入,延续和发展了演讲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