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10-12-17

时间:2010年12月17日15:00-17:0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1号楼544会议室

记录人:贾涵斐

外国文学研究所第45期文学与文化论坛由北外文学所与德语系合办,主讲人是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文学系教师科内莉娅•蕾米(Cornelia Rémi)博士。论坛由文学所所长王炳钧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所、德语系及其他高校的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蕾米女士的报告题目是:论近代早期音乐诗文对圣经知识的化用——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圣诞清唱剧》为例。首先她界定了题目中的“圣经知识”这一概念,它在此不仅包括有关《圣经》文本的知识,如故事情节、被传达的神的旨意等,也包括对《圣经》文本的理解、阐释以及对其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认识。报告主要探讨的就是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如何在音乐作品中阐释圣经知识,如何将其与个人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固定的知识具有鲜活、生动的特征。

作为18世纪重要的德国音乐家,巴赫在教堂礼拜音乐的谱写方面进行了创新,他创作的《圣诞清唱剧》是著名的大合唱体裁,形式多样,自由、灵活,在独白、合唱、重唱、赞美诗等各种唱词形式之间进行转换,他在《圣经》中寻找创作的材料,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从而达到对圣经知识的创造性化用。当时由马丁•路德倡导的新教已经兴起,在路德教派看来,研读《圣经》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信仰,对上帝绝对的信任,二是认识和体会上帝的恩德。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一般的礼拜音乐词谱会包含三个层面或三种功能:1、叙述,即经文本身,对经文的引用;2、解释,即对经文的说明、阐释,如“耶路撒冷”这一词语可以从四种角度解释,具有四种意义;3、运用,即对圣经知识的应用。

报告人从这三个层面出发,分析了巴赫的《圣诞清唱剧》这一音乐文本如何化用了圣经知识。唱词有不同的形式,其中有直接对《圣经》原文的引用,也有对经文的重提、解释,亦有对圣经知识的应用,这些方面互相交叉融合,前后的呼应关系、相互关联非常明显,也至关重要,从而从整体上达到使人进一步认识和认同《圣经》、认同和赞美上帝、加强信仰的目的。

在细致的分析之后,参加论坛的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论坛圆满结束。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