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10-11-09

主讲人:冯珠娣(Judith Farquhar)

时间:2010年11月9日(周二)15:00—17:00

地点:一号楼544会议室

纪要人:郭峰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学与文化论坛第44期主讲人是芝加哥大学人类学讲座教授、系主任冯珠娣(Judith Farquhar)教授。她以“民族志与理论”(Theory and Ethnography: Social Investigation as a Slow Thought)为题进行了精彩的讲演。

讲演一开始,冯教授就告诉我们,尽管以“民族志与理论”为题,但实际上她要讲的是作为一种慢性思想方式(Slow Thought)的社会调查。作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家,冯珠娣教授凭着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向所有听众也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社会理论、社会调查?冯教授指出,实际上,人们常常会对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各自的功能和意义做出概括性的划分,把既不是完全的物质性的、又不是完全的精神性的社会理论独立出来,进而以这样的“客观”立场来质问诸如人类学等社会理论的意义。她说,作为人类学家的她并不能认同这样的设想,她要做的就是向在座的听众和自己展示社会理论和社会调查的重要性。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冯教授提及了一位比利时的女哲学家,名叫Isabelle Stengers。她是比利时历史学家Jean Stengers的女儿,她的思想在社会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影响。冯教授在这次讲座中,引用了Isabelle Stengers的一篇文章《宇宙政治提议》中的若干段落。在概括性地解释了引文的意思和Isabelle Stengers这篇文章的意图之后,她结合自己数十年来从事的中医民族志研究经验来具体阐释上述观点。

在福柯和列维• 斯特劳斯对人类学产生了极大影响之后,人们承认已经没有必要把民族、社会和文化绘在一起了,也就是说,三者之间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性的,文化不再是某一人群特有的。民族志,即Ethnography的意义尽管明确,但仍面临着问题。于是,她主张用相对而言更为宽泛更为普遍的社会调查、甚至社会思想来代替民族志。

在对全球文化政治的关注中,Stengers一再强调我们要慢下来。因为我们面临的不在是某个群体、某一方的问题、危机(emergence ),而是“我们”的问题和危机(emergence ),以“我们”的名义之下的行动实际上让沉默的人们变成了受害者。人类学家就是要为这些沉默者说话,要让我们放慢思考的速度,要真正去改变一些东西,而不再是已存在世界结构的重复。在谈论放慢思考时,Stengers主要讨论了“白痴”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从德鲁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发而来的。之后,冯教授论及了中医在现代研究中的困境,她认为,在中医研究中,也许也存在Stengers所谓的“白痴”,他们相信经络的存在,但却只能在中西医的争论中保持沉默。因为在以处理紧急状况(emergence )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医学共识中,快速诊断、快速行动是必须的,如此,使用麻醉剂和抗生素的西医比带着“虚幻”色彩的中医更加科学。

最后,冯教授再次提醒我们“白痴”的重要性,进而指出,只有在Stengers所谓的“宇宙”中,在这个不同世界相互联系的、发散的宇宙中,“我们”才能慢下来,才能学会倾听“白痴”的声音。也许只有在人类学的帮助下,我们才能跳离紧急状态和快速思考的世界,进入“宇宙”,放慢思考,如此我们才能嘲笑那些自认为掌握了理论就掌握了权力的人。

接下来同学们向冯教授提出了一些问题,冯教授从不同角度详细地予以解答。讲座期间,现场气氛一直轻松愉快,同学们也获益匪浅。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