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年9月22日15:00-17:0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1号楼544会议室
记录人:贾涵斐
此次由北外文学所与德语系合办论坛的主讲人是来自德国洪堡大学的文学系著名教授维尔纳•洛克(Werner Röcke)。论坛由文学所所长王炳钧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所、德语系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洛克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幸灾乐祸是最大的快乐”——论古希腊罗马与中世纪文学中攻击性大笑的形式,报告与他的“笑文化”这一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也与他从事的暴力问题研究有关。报告的重点在于探究幸灾乐祸这种文化现象在古希腊罗马与中世纪文学作品中的反映,以及它的作用。
洛克教授指出,幸灾乐祸或攻击性的大笑、嘲笑在古希腊罗马与中世纪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的两种惯用场景为:1、发生在神界;2、针对哲学家流派。这两种形态有多种变体,第一种的主要变体是将神界变为地狱,第二种的变体是对“纯粹理论”及只沉浸于观念世界的人的嘲笑。随后报告人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荷马作品里讲述的故事,爱神阿芙洛狄忒与战神阿瑞斯偷情,被她的丈夫用一张金网当场捉住,他招来奥林匹斯山的诸神,将这对男女示众,招致诸神的嘲笑。这种带有幸灾乐祸意味的大笑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方面诸神通过嘲笑他人而使被嘲笑者受到贬低和排斥,是一种排除机制;同时,这又是一种融合机制,即通过嘲笑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优越,从而巩固幸灾乐祸者的群体,通过幸灾乐祸这种述行性行为而建立起笑的共同体。这两种基本作用便是报告的重点所在。
在此基础上,主讲人例举了一些古希腊罗马时期及中世纪文学作品中幸灾乐祸的场景及其作用,其中有一位女士对专注于思考问题而不慎落入井中的哲学家的嘲笑,也有戏剧中的对亚里士多德的戏仿,还有地狱中的魔鬼对因罪而下地狱的受难者的讥笑,以及后来的一些戏剧作品中对魔鬼的嘲笑,最后一项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当时的文学作品对魔鬼权力的一种质疑和挑战。
随后参加论坛的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