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日15点至17点30分,第42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在东院阿语楼5层文学所大会议室举办。此次论坛主讲人沃尔夫冈•诺伊贝尔教授来自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其研究领域包括中世纪德语文学、编辑文献学、记忆理论、近代早期的游记文学等。诺伊贝尔教授此次讲座的题目为《作为话语的家庭——以贝克家谱为例论新时代早期家谱中的文句建构形式》,评述人为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王炳钧教授,参与者来自本校外国文学研究所、德语系和其他院校德语系的教师学生。
诺伊贝尔教授所讲的“家谱”,指的是一种在家庭内部写就的、将家庭共同经历的重大事件、家庭成员的姓名和生平以及其他重要信息记录在册的文本,这一文本由家庭内部最高权力掌握者(通常是父亲)书写,并在其死后由其儿子继续书写。这里所说的“家庭”,指的是生活在同一所房子中的经济实体(包括佣人、帮工等),而非仅指生物意义上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诺伊贝尔教授以贝克家族的家谱为例,分析了这种文本的产生及其特点,认为其最核心的任务和功能便是让家庭的后代从上一代人的经历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并继承这一书写传统。在家谱的书写过程中,作者通过参与到创作中去的形式,和前一位作者(自己的父亲)以及其他人所书写的文本(例如在家谱中抄录整部长篇小说)发生了交流,并进而对自我进行了反思,从而形成了对自己和家庭的自我认知。在这一过程中,“自我”并不是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产生的,而是通过将自己置于和他者、世界的联系中才产生的;但“自我”在产生之后,立即具备了与他者和世界进行自主对话的能力。诺伊贝尔教授还指出,相比较于以社会学为主的学界在对家谱的研究中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进行使用的方法,文学研究者更应该回到文本本身,从对文本的阐释和比较中分析把握文字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在近代早期构建了家庭的主体同一性。
在报告结束后的讨论中,论坛参与者与诺伊贝尔教授探讨了在家谱书写中,文字作为媒介在多大程度上对家族的主体同一性发挥了建构作用、家谱及其书写者在家族的集体记忆中所发挥的作用、家谱由于其流传后世的作用是否在写作中遵循着一种已被内化了的自我审查机制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