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08-06-04

2008年6月4日下午三点半到五点半,北外文学所第25期文学与文化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楼303教室举行。参与这次论坛的除了北外文学所和德语系的师生之外还有来自北大的潘璐教授,来自外经贸等首都高校的教师以及歌德学院的相关人员。

北外文学所所长王炳钧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主讲人是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德语文学教授Paul Michael Lützeler,他主讲的题目是《德语国家的后现代小说》。为了让讲座具有更好的交流基础,Lützeler教授计划首先重点介绍后现代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讨论一些具体的小说文本。Lützeler教授强调,后现代与现代的关系密不可分。现代主要开始于1500年前后。这一时期,各个领域的新发明和新发现,包括天文、地理、印刷术,宗教改革的推行,内战的爆发等一系列新举动导致了自中世纪以来稳固的宗教和王权统治权威逐渐丧失。1750-1800这个时期这种发展达到辉煌时期,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都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人们相信,通过不断的进步人能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1850-1920年各种艺术形式都开始从模仿论走向抽象艺术。而这个时期宏大叙事在文学中还占据统治地位,文学作品还力图反映一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全貌。步入后现代,这种宏大叙事开始瓦解。人们开始反思代表现代价值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到底能否给人带来更多的自由。相反,人们的视野开始转向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等问题。建筑领域,现代以功能实用为中心的建筑风格不再受欢迎,而新建筑与周围文化因素的和谐得到强调。另一方面,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也被重新组合而不再是相互排斥。

在讨论阶段,Lützeler教授介绍了两位后现代小说经典作家。潘璐教授和德语系外教Jansen探讨了WG Sebald的作品《Austerlitz》。王炳钧教授则与Lützeler教授探讨了哈贝马斯和Leotard的观点的异同。

本次活动得到了德语系的大力支持。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