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08-06-18

2008年6月18日下午三点至五点半,由北外文学所主办的第26期文学与文化论坛在北外阿语楼208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的主讲人是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研究系张旭东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跨语境批评的可能性与困境:尼采、本雅明和德勒兹方法论意义》。文学所研究员汪民安教授主持本次论坛并做了简短的开场白。文学所、英语学院的师生以及学校其他单位的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张旭东教授首先提出对尼采﹑本雅明-德勒兹比较及其可能性的模式以及这些正确理解这些范式对于比较文学和文化比较在方法论意义上的借鉴作用。他提及三个比较的范式即: 黑格尔-马克思模式( comparative absolute paradigm)﹑尼采的范式( comparative decadence paradigm)﹑本雅明范式( translational allegorical mediation and resilience )。有必要指出德勒兹和詹明信的模式与本雅民的模式大体是继承的关系。

黑格尔马克思的范式(即比较的绝对范式) 是分别在其绝对历史和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抽离出来的,他们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将人类的经验放在一个大的框架中,将其分类,以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如果黑马的文化比较是可能的,被比较的不同的个别现象在终极意义上是属于一个体系的,而这个体系是建立在欧洲人的自我经验上的。可比较性源于欧洲的自我认同的需要。张教授提及马克斯•韦伯比较社会学也是沿着黑格尔马克思的基本逻辑。

尼采的范式(即虚无的颓废的比较范式) 在尼采看来人越是现代化,越远离传统;越耽于消费﹑享受﹑比较。从另一方面说这种比较在终极意义上迫使一种高的道德以及高尚的人性取代或是消灭较低的道德以及弱的人性。因此尼采提出的“超人”是新的人性,是旧道德的死亡,新道德的出现。尼采的哲学将比较推向终极。他强调竞争(希腊上的竞争),尼采认为人类在类的意义上追求伟大。

本雅明范式 张旭东教授指出在《译者的任务》这部作品里,本雅明对于解答语言的表达最内在的相关性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可能性。译者的任务是对原作的复制,在自己的语言里复制的是经验而不是信息。本雅明认为译作比原作重要,原作的终极价值在于译作。德勒兹的范式基本和本雅明的模式是传承的。

张旭东教授完成发言后,与会的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以及自己的看法。大家就比较文学领域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刻激烈的探讨,张旭东教授的讲座给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很大启发,论坛现场气氛活跃,发言人与听众达到了一种良好的互动。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