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06-12-18

2006年12月18日下午3点,第16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在东院阿语楼208会议室举办。此次论坛主讲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潇湘学者” 讲座教授童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何其莘教授陪同下来到会场,作了题为《福楼拜的美学判断——布尔乔亚的庸俗和浪漫主义的误区》的报告,评述人由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王炳钧教授担当。参与者来自本校外国文学研究所、德语系和英语学院、阿语系等。

在为时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童明教授从五个方面展开了论述:(1)布尔乔亚和美学判断的关系。(2)“复合帽”:布尔乔亚的标志。(3)爱玛“未知的丈夫”。(4)爱玛的追求:被别人欲望左右的欲望。(5)永镇的布尔乔亚们。童明教授从“布尔乔亚”一词的词义发展切入,认为欧洲文学在19世纪对布尔乔亚的贪婪、狭隘、庸俗,同时言必称进步、科学、文明的品质进行了审美批判,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在这一点上的解析尤为深刻、影响尤为深远。同时福楼拜严谨的美学判断,不但击中了布尔乔亚的要害,也对浪漫主义做了反思。在《包法利夫人》之后,摒拒浪漫的幼稚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福楼拜之后的小说”也成为现代小说的同义词。在理清浪漫情调的同时,《包法利夫人》还通过对布尔乔亚的人物塑造,质疑了启蒙运动兴起的所谓“光明而进步”的现代观。

报告结束后,与会者与报告人进行了热烈讨论,王炳钧教授就主体的欲望与“媒介”的关系,汪剑钊研究员就爱玛的堕落是否因为她虽有浪漫主义的倾向但并不具备浪漫的能力,姜红副教授就“复合帽”与现代、后现代的关系,薛庆国教授就《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北外文学所博士生黄晓晨就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视角在作品中的冲突问题,《外国文学》编辑李铁就“小资”与“布尔乔亚”在社会、文化历史中的定位问题,北京大学副教授李欧就小说主人公的主体身份认同问题向报告人作了提问。主讲人对所提的问题一一作了详尽回答。论坛到将近6点才告结束。

此次论坛得到了阿语系、教育技术中心、学生处的大力支持。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