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时间:2004-05-21

第2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纪要

2004年5月21日下午3点至5点30分,以“下一步的道德——论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西尔的非道德意义上的谎言”为题的第2期北外文学所文学与文化论坛在西院西阶梯教室举办。此次论坛的主讲人是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汉斯•费格博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徐畅博士担任翻译,评述人由本校德语系王炳钧教授担当。

罗伯特•穆西尔(1880-1942)最为著名的就是他潜心十几年创作而终未完成的巨著《没有个性的人》。他在生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50年代后随着《没有个性的人》重新出版,才引起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关注。80年代西方掀起穆西尔热,他被视为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并列的20世纪最重要的大作家。几年前,在汉斯•费格博士在北京大学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他第一次引起中国学者对穆西尔的关注,2002年,中文版《没有个性的人》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张荣昌教授翻译,作家出版社出版。

在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中,汉斯•费格博士着重指出:在对真理的理解上,穆西尔受尼采的影响,认为道德之外意义上的谎言是认识的基础,因此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只有在不同视角下对真理的不同理解。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面对谎言的问题,尤其是政治中以及合法性问题中的谎言。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只有能够给行动和生活提供理由和支持的东西才具有真理的意义。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有权利撒谎?穆西尔认为只有文学能够克服这种两难处境,文学作品能够在道德之外意义上的谎言内讲出真理,甚至能以此把握超验的真理。费格博士在这个视角下阐释了《没有个性的人》。费格博士的研究横跨哲学和文学两大领域,他的报告充满了哲学思辨。报告之后,与会者就穆西尔是否建立起一种小说传统、穆西尔与里尔克的关系、穆西尔对其他西方国家作家可能存在的影响等问题以及对费格博士报告中的某些具体表述的理解展开讨论。(外国文学研究所)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