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北外王佐良讲堂·第124期北外外国文学研究所文学与文化论坛

时间:2022-04-08

      主题:从跨学科角度看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时间:2022年3月29日,15:30-17:30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丁宏为教授
      主持人:陈榕教授
      纪要人:杨家禹(2021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

2022年3月29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北外王佐良讲堂第124期文学与文化论坛在我校东院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北京大学的丁宏为教授以“从跨学科角度看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外文所及其他院系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20064

丁宏为教授在讲座开始时指出,在浪漫主义时期,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文学不像现在这么界限清晰,受到国别研究的分类限制。他从自己阅读卢梭的名作《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的感受谈起,指出华兹华斯和卢梭在语言表述、思想内涵等方面有许多可比较之处,说明了浪漫主义发生在欧洲文学的立体的空间。欧洲当时很多作家都在继承共同的文化资源,如英国作家非常喜欢书写别国故事,如雪莱《钦契》写1599年意大利所发生的案子,《唐璜》写西班牙。在19世纪中叶,英国思想家马修·阿诺德同样写过很多遥望欧洲大陆的诗,如在《纪念〈奥伯曼〉作者的诗节》(“Stanzas in Memory of the Author of Obermann”)中,他在精神上与法国作家瑟南谷(Étienne Pivert de Senancour)发生了共鸣。而瑟南谷的《奥伯曼》(Obermann)与华兹华斯的《序曲》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两部作品不仅在问世时间上十分接近,在思想内容、局部表述上也有许多可比性。在《奥伯曼》的第九十一封信中,主人公将自己定位为作家、朋友、漫步者,他设想自己生命最终的场景是坐在田野上,而华兹华斯同样定位自己是一个诗人;在第七封信中,主人公记录自己登山的经历,认为在空无一人的山峰上,人会变得平静、顺其自然和自由,这里“被动而自由”的表述非常像华兹华斯的“明智的被动”(“wise passiveness”)。随后,丁宏为教授进一步指出,浪漫主义本身就是跨国界的。德斯塔尔夫人在《论德国》中使用了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运动等概念,这一概念定义又影响了许多作家,比如俄国作家普希金在19世纪20年代就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英国思想家卡莱尔读了《论德国》之后,决定走上文人的道路。此外,英国作家与欧洲大陆作家的互动早已成为显学,如柯勒律治借用了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然后又影响了华兹华斯;拜伦在旅居意大利期间,阅读了卡斯蒂等意大利作家的作品,并受其影响;拜伦最初受到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而拜伦之后的写作又影响了歌德等等。

丁宏为老师的讲座勾勒出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不同作家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激发,展现出“浪漫主义”的广阔世界。最后,丁宏为教授指出,研究英国文学的学者应该多了解欧洲大陆的文化传统,“跨学科性”不应仅仅体现在学科机制领域,它应该是一种学术上的自觉意识,存在于每个学者心中。丁宏为老师期待国内的学者在有关领域做更多这种类型的探讨,摆脱既有学科的束缚,冲破国别文学的限制,让自己的心态、眼界更为开阔。

1D292

在提问环节,丁宏为教授与在场师生就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跨学科研究的界限与可能、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花园意象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