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组织的第23期文论与文化研究沙龙在我校西院综合楼1053举行。以“仪式”“政治”“文学”为关键词,在文学所牟芳芳老师的主持下,文学所师生与来自英语学院、日语系等外国文学专业相关师生共计40余人,就美国人类学家大卫·科泽所著《仪式、政治与权力》一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读和讨论。沙龙活动从上午10点开始至下午4点结束,始终萦绕着认真、热烈的氛围。
《仪式、政治与权力》一书是仪式研究中的经典之作,作者大卫·科泽以民族志分析方式阐明了仪式(作为体现社会规范的、重复性的象征行为)在人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黄晓晨老师在对该书第一章的导读中详细申明了这一点。而姜红老师通过对该书第二章的梳理,首先强调了作者广阔的人类学视野和例证方式,进而分析了象征性仪式维持组织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基础性作用。仪式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正是源于一种特殊的仪式感,汪剑钊老师指出了这一点,同时又结合具体案例就“作为有效合法化手段的”仪式及其所暗含的“神秘化逻辑”做了细致分析。仪式既能促进共同体“在缺乏共识下的”团结,同时也能构建某种政治共识,牟芳芳老师指出,第四、五章所涉及的正是仪式在政治生活中的此种能动作用。与此相对,仪式同时也发挥着“政治斗争工具”的作用——个体、群体都可以借助仪式来动摇权力关系、改变政治状况,郭峰老师在对第六章的分析中详细说明了这一点。仪式既是政治冲突的工具,同时又“在政治紧张中充当重要的安全阀”,它承担着解决政治秩序危机的作用,马海良老师用“红色旅”等案例从整体、局部和历史三个层面就仪式的平衡特征做了说明。第八章中,科泽就仪式与特殊的政治冲突——革命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分析,王炳钧老师认为,其中主要涉及的是仪式转换的问题,无论是法国革命、美国革命,还是纳粹运动,在激进的政治变革中,仪式具有避免权力进入真空、承接、排挤或取代其他仪式的重要作用。作为“象征参与政治的方式”之一,仪式是一种极其复杂而重要的力量,于雷老师在对本书末章的分析中,将政治仪式的特性总结为文化催眠、政权强化、偶像崇拜三个层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仪式的独到见解。
此外,参会师生还就仪式的界定问题、研究方法,仪式与文学的关系,仪式与仪式感、仪式性的关系,仪式与“宣泄”的关系,仪式的动态特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文学与文化沙龙是外国文学研究所自2007年以来持续组织举办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旨在增进学术交流、丰富学术生活、活跃学术氛围。本次文学与文化沙龙的成功举办,既实现了充分有效的学术交流讨论,同时也为《外国文学》编辑部“仪式与文学”2017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打下了良好基础。 (郭峰 郭靖媛)